用腳步量民情 以汗水贏民心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曉娜

“每戶人家每個人是個什麼情況,他都清清楚楚。”“他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他就是我們農民的兒子。”……

這些暖心窩的話,出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陶縣皮拉勒鄉群眾之口。大家口中的“他”並非一個人,他們有同一個名字——自治區紀委監委“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員。

位於新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阿克陶縣,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貧困特徵複雜,是國家深度貧困縣,屬於三區三州地區。從2014年起,自治區紀委監委積極響應自治區黨委號召,在該縣尤為貧困的皮拉勒鄉開展“訪惠聚”工作。當前,35名紀檢監察干部堅守在依也勒幹、英阿爾帕、皮拉勒和蘇魯克4個村,用心用情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以苦幹實幹換來脫貧攻堅捷報頻傳。

“剛來這兒沒幾天就下雨了,到村民家裡去,因為房子老舊漏雨,滿屋子都是接雨水的鍋碗瓢盆。”回憶起3年前初到依也勒幹村的情景,工作隊隊員艾爾西丁·阿不來克木記憶猶新,“走訪下來,泥巴點子濺了半腿,鞋子面目全非。”

自治區紀委監委“訪惠聚”工作隊所駐的4個村,自然環境惡劣、底子薄弱、基礎設施差。“我們先是逐戶逐人走訪調研,摸排情況。”蘇魯克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木輝提·對山介紹,村民家裡有幾畝地、幾個勞動力、有什麼實際困難、對村“兩委”班子的意見建議、對工作隊有哪些希望……工作隊都一一登記造冊。

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工作隊開始召集村“兩委”班子、黨員、村民和大學生代表座談,深入交流。

各村由外請教師、專家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假期回鄉大學生組建的授課團,講授黨的惠民政策、養殖種植技術;低保戶、貧困戶名單集體討論後張榜公示……

這些實打實的舉措,讓村民心氣順了,積極性也開始高漲。但要破除長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並非一時之功。

要想讓農民兄弟過上好日子,先得讓他們對好日子有盼頭。

工作隊發動村民自願報名,組織他們到烏魯木齊、吐魯番、昌吉等地,擦亮眼、拓視野,看看人家的好日子,學學人家的好經驗。

“人家村子裡,家家用上自來水,戶戶都有電冰箱,日子比咱們強多了!”皮拉勒村村民庫萬·拜科日參觀回來後逢人就說:“以後,我也要過那樣的日子。”

老百姓有了盼頭,工作隊奮力帶著大家一起往前衝。各駐村工作隊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加強村子的基礎設施建設,柏油路、路燈、富民安居房……一個個實打實的變化,扮靚了鄉村。

聊起村裡的變化,依也勒幹村村民圖爾貢·薩依拉拿自己種地的事情舉例子:以前家裡6畝地,一到夏天就搶水,老式的農用渠壘壩辛苦不說,滲水還特別厲害,水流到地裡就剩不了多少。如今工作隊修好了防滲渠,加上機械化收割,現在種30畝地比過去種6畝地都輕鬆得多。

村民的腰包要一天天鼓起來,村集體經濟也不能原地踏步。

面對各村人多地少的困窘,各駐村工作隊認真研判,群策群力,一項項因地制宜的措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皮拉勒村的巴扎有著上百年曆史,十里八鄉的農民都愛來這裡趕巴扎,在當地很有名氣。可近些年,巴扎硬件設施破舊老化,又因承包經營的私人老闆缺乏管理,髒亂差現象嚴重,安全隱患尤為突出,群眾意見很大。

工作隊與村委會、村民代表共同商議,決心收回並改擴建巴扎。在和原承包人多次協調後,最終由村委會實行統一集中管理,讓皮拉勒巴扎重新綻放風采。

改造後的巴扎,飯館、百貨店、菜店、理髮店、服裝店一應俱全。每到巴扎日,周邊鄉的群眾都紛紛趕來,很是熱鬧。64間商鋪、400個攤位,僅靠攤位出租,就讓皮拉勒村年集體經濟收益從不到10萬元躍至120餘萬元。

好鋼用在刀刃上。巴扎的集體收益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還要用得合理有效:50%用於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巴扎的日常維護;35%用於老弱病殘的救助和就醫就學補助;10%用於巴扎商戶帶動幫助貧困戶的獎勵;5%用於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巴扎就業的獎勵。

“每一分花銷都通過村民代表大會研究,然後公示。”皮拉勒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周峰介紹。

與皮拉勒村相隔8公里的依也勒幹村,之前的集體經濟條件更差,賬上不光沒錢,還欠了一屁股債。而現在村集體收益同樣可觀。

村民說,是該村村南的林果基地為村集體經濟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過去,這裡是風吹石頭跑的戈壁灘,如今在工作隊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荒灘變肥田,近10個品種的林果在這片面積達4000畝的土地上茁壯成長。

去年,果林開始掛果。待到今年金秋豐收時,這個聘用116名貧困村民作為護林員、扶持68名貧困戶承包的果林,將使全村人均收入增加2500元左右。

在英阿爾帕村,工作隊與當地企業合作建成頭巾、圍巾等紡織品加工廠;在蘇魯克村,工作隊則在驢產業上下足了功夫。逐漸地,木材加工廠、麵粉廠、屠宰廠、打饢車間、駕校訓練場等小產業群接連“生根發芽”。

如今,在自治區紀委監委4個駐村工作隊幫助下,村民家的庭院靚起來了、特色產業做起來了、農業技術學到手了、眼界更寬闊了,脫貧攻堅的步子也邁得更穩了。4個村2381戶10592人中,人均收入從不到5000元增加到7967元,未脫貧僅剩36戶182人。

雖然是變化的親歷者,但各村如今的模樣依然讓工作隊隊員艾爾西丁·阿不來克木十分感慨。他所在的依也勒幹村與皮拉勒、蘇魯克村在2019年底順利脫貧,然而他還將在這裡度過第4個年頭:“你問我想不想家?當然想!可每到個別工作隊員進行調整時,老鄉送別的場景總是讓人不忍,從眼神裡能感受到他們對工作隊的需要。所以,又捨不得。”

大家有太多的捨不得,也有太多的放不下……村基層組織建設有待加強、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機制需要完善、旅遊產業還沒開張、脫貧邊緣戶返貧的風險依然存在……隊員們積極響應自治區黨委號召,心裡懷著對老百姓的情誼,繼續堅守,去完成心裡放不下的事。

“紀檢監察干部不僅是脫貧攻堅的監督者,還是參與者、踐行者,我們要以實幹在脫貧攻堅一線做標兵。”自治區紀委監委“訪惠聚”工作隊總領隊阿迪力·艾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