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事變與長孫皇后

公元649年7月10日,即大唐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大唐帝國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崩於終南山翠微宮,年53歲。諡為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他發喪的消息傳出後,在唐朝為官的外國人與來京朝拜的外國使節數百人,伏地痛哭不止,並按本民族風俗紛紛剪髮、以刀劃面、割耳……表達了巨大的悲痛,以至於流血滿地。更有甚者,阿史那社爾與契苾何力居然請求為太宗殉葬,直到驚動了繼位的高宗李治,並抬出去世的李世民的遺願,才阻止了這二人的殉葬念頭。

  

這二位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並不是漢人,而是突厥人。阿史那社爾是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契苾何力是突厥的從屬民族鐵勒族的可汗。他們後來都投降了唐朝,成為了唐初名將。而且,這二位並非做秀,因為在這之前,契苾何力曾被自己的部署挾持叛逃薛延佗部,他割耳明志,以示決不背叛太宗。

可見,去世的唐太宗深得四夷愛戴。而他也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英明之主。在他的主持下、推動與基礎上,漢民族達到了古典中國的全盛時期,以至於千年之後,仍被我們津津樂道。

對他的推崇與評價過多,千古一帝用在他身上,好象才是實質名歸。讀《貞觀政要》、《資治通鑑》與新舊唐書,會有一個印象,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比如他首倡義旗,東征西討,打下大唐江山。讓自己的老子坐享其成,而自己的大哥僅僅是因為出身好,就成為了太子,然後反而不依不饒,非要治太宗於死地。太宗忍無可忍,不得已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和元吉,奪得了皇位。即位後,他對內力行檢樸,從諫如流、寬刑罰、輕徭役、退奸臣、進能臣,甚至從太子黨羽中,重用了很多貞觀能臣。對外則開疆拓土,滅突厥,和友邦,被各族人民尊為“天可汗”,甚至在家庭與感情生活中,他對自己老爹一直孝順有加,與自己媳婦長孫皇后也是情瑟相諧,對自己的子孫更是充滿了慈父之愛,甚至他大小几百戰,身先士卒,居然連層油皮也沒蹭破過……

這些真實嗎?

顯然,有這樣完美的人的存在,是不能不讓人懷疑的。而懷疑的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史有明載,唐太宗李世民曾至少三次,用不同方法關心記述自己言行的《太祖起居注》與《今上起居注》,並在他一再的關注下,監修國史的房玄齡篡改了歷史。

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為了玄武門。

玄武門的結局是李世民殺死了原太子李建成,並自己的四弟李元吉以及其黨羽,然後奪取了皇位。原因是因為,李建成與李元吉嫉恨李世民功大,所以不斷地要加害李世民,李世民忍無可忍,才被迫還擊。而李建成之所以嫉恨李世民,是因為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從頭到尾全是李世民一個人的功勞。而且,李建成與李元吉為人十分不堪,不但沒有什麼才能,並且荒淫無恥,嫉賢妒能,甚至與父親的愛妾私通。可以說是禽獸不如,李世民殺死他們,不過為唐朝殺死“二兇”,雖有殺兄屠弟惡名,但卻功在千秋,是可以理解的。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那就需要了解李淵與李建成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由於李世民篡改歷史的原因,後來的史書很難還原玄武門之變的真相。但卻有一本晉陽起兵時李淵身邊謀士溫大雅所著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裡面記載了與我們所看到史書不同的幾個內容:

第一、晉陽起兵,首先提議者是李淵而並非李世民。以李世民當時身份與年紀來看,李淵是主導可能性更大。

第二、在從晉陽到長安的一路徵征戰中,李建成與李世民分別帶兵,二人功勞相當。而且,李建成是獨擋一面,李世民身邊還有輔佐者。

第三、李淵雄才大略,絕非坐享其成。

第四、李建成絕對是個好人,而且是個政治、軍事、為人都堪稱一流的傑出人才,所欠缺的,可能恰恰就是太過仁慈而顧念兄弟之情。

第五、李淵對李建成的信任承度,絕對要超過對李世民的信任。

那麼,我們可以根據這五個事實,還原一下玄武門之變的過程:

晉陽起兵時,李世民大約19歲,而李建成28歲。李世民一直跟隨在李淵身邊,而李建成受自己父親委派,在河東一代交結當地豪傑。這個很有意思,因為李建成在河東一代,很得人心。

有個旁證,李世民誅滅李建成後,赦免了魏徵,而魏徵曾奉命到河東一帶安撫李建成舊部,《全唐詩》中錄有一首他此時所寫的詩。如李建成真如史書記載那樣,為何會太宗會有派魏徵出巡河東這個舉動?可見李建成其實是禮賢下士,深得人心的。

不能否認李世民曾遊說自己父親舉兵,而李淵遲遲不動手的原因,據說是因為李建成正在河東,擔心自己一但造反,會牽連李建成,但為什麼不能認為李建成才是李淵真正的主心骨?他迫切需要李建成在自己身邊——畢竟一個28歲的長子,要比19歲的次子更穩重、可靠。

唐佔據關中後,李建成被立為皇太子,當時天下未定,李世民東征西討,確實為唐王朝的建立創下了不世之功。這也是李建成與李世民產生矛盾的根源。

應該肯定的是,大唐的政治、經濟格局基本上是武德年間確立的,而史書記載李淵性喜巡獵,多留太子在京主持朝局。換句話說,唐朝基本的政治與經濟制度是在李建成所主持下訂立的,他的政治才能可見一斑。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皇嗣由於身份的特殊性與重要性,不可能隨軍打仗,所以李建成軍功不如李世民。但平定劉黑闥一役,是在李世民無功的前提下進行的,雖然這一戰的重要性,可能被史書有意淡化,但李建成的軍事能力安撫人心能力也是不容質疑的。

所以,事實的真像並不是李建成對李世民嫉妒,而恰恰可能是李世民對李建成嫉妒。其實,換個角度思考,李世民在平定天下過程中,一直在積蓄自己的勢力與力量,也就是早有奪太子之位的野心。而李建成所謂對李世民的加害,很可能是史官編造。而隻言片語的零散記述中,反而反映出了一個事實,就是齊王李元吉曾屢次想殺死李世民,但均被李建成阻止。

他顯然不是一個無能與心胸狹窄之人,甚至相反是一個寬厚、仁愛之人。很顯而易見的就是,太子如有心加害李世民,怎麼會在玄武門之變時不帶上自己的衛隊?史載,太子被殺後,隨從逃走,才帶太子衛隊於玄武門混戰。

總之,歷史是由勝利者李世民所書寫。所以,李建成勢必戴上一頂黑帽子,隱藏在歷史角落。而他死後,先被定為反叛,後來被追封為息王,最終被追認為皇太子。他的諡號是隱,隱的意思懷情不盡。居位不終。是一箇中性諡號,既不褒也不貶,可能表達了李世民某些心裡狀態。

有意思的是,李建成的墓誌銘被發現後,專家發現諡號曾由靈塗改為隱,這與史書記載大至相符,就是有關部門曾給建成上諡號戾與靈,但最終由太宗確定為隱——也即由貶義諡號最終確定為中性諡號。

這些事情,大約發生在貞觀十七年,太宗身體狀態開始不好,熱衷於服食能延年益壽的丹藥。同時,他睡眠狀況也不好,由此產生了《西遊記》中太宗入陰司的傳說,也就產生了秦瓊與尉遲恭二將成為門神的傳說。這與太子承乾謀反給他帶來的打擊有關。但可能也與玄武門事變一直是他心頭揮不去的陰影有關。

但在玄武門那前途未知,甚至不敢用占卜以求得內心安寧的個蕭殺之夜裡,一個女人的出現,給這些赴死之士們以莫大的心靈安慰。

這人是秦王妃長孫氏,名字沒有流傳下來,小名叫觀音婢。她便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長孫皇后。不過,她不是漢人,而是鮮卑人。

玄武門之夜裡,正在戰前動員的李世民身邊,突然站著平常並不見到的長孫皇后。其實,這個舉動不用說明,這些死士們都明白,這就代表的是同生共死。雖然,長孫皇后所要同生共死的是自己的夫君,但如此氣慨,也足以激勵士氣。

長孫皇后身上,有著古來賢后所有的品德與經歷。她十三歲嫁李世民為妻,與陰麗華的遭遇相同,因晉陽起兵,不得不與自己丈夫分離,音訊斷絕,每天擔心生離即是死別。與蕭皇后相似,在李世民奪嫡歲月裡,她每天在用自己的行動,孝順公婆,友愛下人。與馬皇后相似,她不嫉妒,而且壓制外戚勢力,並能給李世民以很好的勸諫。而且,她極具詩書才華,但可惜只流下來一首《春遊曲》

《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更可貴的是,這個女人身上有著古之列女的剛烈,玄武門之變前夜的舉動是一,後來,李世民病重,長孫皇后身懷毒藥,以示太宗如有意外,她絕不獨生。

只可惜,這個美貌、善良、聰慧的女人貞觀十年就去了,年僅三十六歲。她病重期間,如同後世的朱元璋馬皇后一樣,拒絕了為她祈福而強剃人當和尚的提議。

只是,經過人為修改的史書,所記是否屬實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思考。

據說,大唐年間所流行的開元通寶(全唐朝流行的貨幣),上有一道指甲痕,是長孫皇后留下來的。

太宗身上,其實也有一些能引起我們思考的東西:

比如魏徵,歷史只知君臣之遇,卻不知魏徵死後,他所推薦的侯君集捲入太子承乾謀反一案,太宗懷疑魏徵結黨,推倒了他的墳,後來東征高麗回來,想起魏徵的好,才恢復了他的墳。

著名的武則天圖讖,李君羨就因為小名叫五娘子,然後被太宗找藉口殺掉。

還有,我一直不理解以他那樣的寬容,為什麼執意要殺掉單雄信。

這可能,只是還原太宗是人而不是神的一些佐證。貞觀年間,天下判決死囚只有幾百人,臨近春節,太宗突然作出決定,讓這些死囚回家與家人團聚,約定來年再來京求死。

然後到了約定的日期,無一人逃亡,太宗隨後赦免了他們。

如此,國如何不治?

這可能,就是大家心中,夢迴的唐朝。

而太子建成恐怕只能是犧牲者,而太宗,終是功在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