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圣”的由来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他出生于官宦书香门第,自幼时起就接受良好的书学教育,七岁时就因书法出众而扬名于世,晋帝郊外祭祀,曾命他书写祝词于木板之上,随后命人雕刻,其书法笔力深厚雄劲,入木三分,技艺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

王羲之“书圣”的由来

王羲之的书法在民间为大众所推崇,其程度用一则相关轶事就可说明:一天,王羲之与友人雨后出游,路遇一老太号哭不已,遂问之,答曰:“家中贫寒,靠卖折扇度日,近因天气阴雨清凉,数日不曾卖出一扇,焦虑生活无着,故而啼哭。”。羲之听后带老太进入路边酒店,让店家取来笔墨纸砚,在折扇上一通挥洒,老太见洁净折扇被涂抹的墨迹斑痕,怕更难卖出,急欲阻之,其友劝曰:“无妨,每把折扇但取五两银子。”。老太半信半疑,将折扇街上叫卖,一路人拿起折扇一看,惊呼是王羲之题扇,众人闻听纷纷上前抢之,不一时尽皆售空。

王羲之的书法启蒙于其叔,早期师从卫夫人,后师法钟繇正书和张芝草书,他广泛涉猎前辈书家之法,中年出游大山各川,亲见李斯、张芝、梁鹄、钟繇、蔡邕的书迹,把平生博览秦砖汉瓦不同书法融入自己的书法中,一改晋魏质朴的书法格局,独辟蹊径,开创了行书的新局面,在他的笔锋下,隶、楷、行、草千变万化,奇而正、胸而逸、健而美,无一偏弊。

王羲之“书圣”的由来

王羲之故居之字帖

王羲之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其代表作《兰亭集序》堪称书法史上巅峰之作,千年来无出其右,此贴28行,324字,全篇字的大小、长短错落有致,点画皆映带而生,气脉相通,字的结构各具特色,法度俨然,其实冲和自然,能充分体现“晋尚韵”的特色。

王羲之“书圣”的由来

兰亭集序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在民间广泛搜集王氏的墨迹。得到此贴真迹后,尤为珍赏。特命弘文馆拓书人临摹多个副本,分赐给诸王和近臣。据史载此贴最后做为唐太宗的殉葬品被藏于韶陵中。现存于世的字帖多为摹本,其中最有名的临摹本出自唐朝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之手,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清代乾隆最喜欢这三本。

南北晋后的各朝代的书法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书法帖的,如唐代的欧阳询、韩遂良、颜真卿,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和清代的王铎,他们之中的各种书风,或古典、或浪漫、或秀美、或唯美、或实用,似乎都可以在王羲之的书风中找到源头。

汉字初始只是一种符号和记录的工具,王羲之则将书法创造性发展为一门独特而高超的艺术,使之立于诸门之最,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在行书这一块,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宗师,其“书圣”之名当之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