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衣裳---漢服,該如何傳承?

文化 | 華夏衣裳---漢服,該如何傳承?

論起漢服,我們總是會想起一群美麗的女子在都市繁華的街頭穿起千年前的服飾,或舉紙傘,或拿團扇,衣袂飄飄,款款走來。

這畫面,自然是極美的,但是總會有些聲音在耳畔不時傳來。

“這些衣服不對,是贗品!不是正宗的。”

“這種衣服怎麼能穿出來?在過去只是禮服。特定的場合才能穿啊。”

“這些年輕人啊,怎麼了?是故意博眼球嗎?就沒有其他正事做嗎?”

等等等等不支持的聲音總是伴隨著漢服在街頭出現而湧現。

但是,我們是否仔細想過,你看到她們穿了這些衣服,有覺得不美嗎?你是不是也會不自覺被吸引?

文化 | 華夏衣裳---漢服,該如何傳承?

古裝女子

漢服,不僅僅只是一種服飾,她更是中華民族靈魂的一面,是我們華夏文化的一種外在體現。

服飾,是一個體系,不單指衣服,還有首服,包括冠、巾、帽、髮式等多種形式。附著在服裝之上的紋飾圖案,環佩綬帶之類都是我們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我們的華夏,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一直都和服飾密不可分。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18000年前就已經懂得縫紉,

《易· 繫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飾便以成為禮制的載體。

夏商時期,服裝的等級制度更加分明,成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

可以說,服飾的體系成熟,伴隨著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併形成。

封建社會時期,平民和貴族有著明顯的區分,吃穿用度,皆有定法。

因為古時人們,重視禮教,最直觀的體現便是服飾的不同,參加不同的事宜,皆有特殊的服飾。大到款式,小到配色以及配飾,皆有不同的要求。

若今天再論,是否符合場合,實在不妥。不說,我們已然不是過去的時空,今天的社會,是平等的,服飾的款式,色彩和紋飾,都是可以自由使用的,又何苦,在今天用過去的禮法苛責現在的自己?

最初,我們的先民用樹葉茅草,鳥羽獸皮裝點自己,至夏商發展出上衣下裳的規格,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中國服飾便已經歷了一場大變革,中原地區的人們開始穿緊窄合身、便於活動的服裝。

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服飾也雜糅百家之長,紋飾圖案也增添很多新的元素。

唐代時期甚至出現“袒胸裝”, “女穿男服”的穿衣方式更是風靡一時。

宋朝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一洗唐朝的繁複華麗,呈現出清新、自然、雅緻的特點,

至後來的遼金元時期,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互相融合,服飾也轉為長袍窄袖,長筒靴也開始進入漢民族的日常生活。

文化 | 華夏衣裳---漢服,該如何傳承?

唐朝女子

今天我們看街上,穿著寬袍大袖的女孩子,不管她們穿的是漢朝流行的曲裾深衣,還是魏晉流行的雜裾垂髾,亦或是隋唐時期的短褥長裙,又怎能說她們的服飾不夠正宗?

我們的服飾一直在變化,民族一直在融合,到如今,又何謂誰為正宗?

它們都真實的存在過,都陪伴著我們的先民經歷過一生,陪伴著我們的民族歷經千秋。

文化 | 華夏衣裳---漢服,該如何傳承?

漢· 曲裾

時間一直在往前走,我們的民族也在成長,萬事萬物都在適應不同的變化,服飾自然也會有更迭,

但直至今天,其實屬於華夏的美,內涵一直未變。

都市的街頭,身著古裝的人們,且不論,他們所穿款式是否符合歷史記載,是否符合過去要求的場合,是否有過創新和改良,但是我們都能直觀感受到,他們所著服飾的美。

刺繡的紋飾,環佩的精緻,珠釵步搖的靈動,一花一木,一月一星,代表中國文化的圖案依舊被刻畫在我們現在哪怕已被改良過的服飾之上。

裡面包含著我們對色彩的理解、對萬物的理解,無論時代怎麼變遷,都一直被我們記錄在服飾之中。

文化 | 華夏衣裳---漢服,該如何傳承?

中國風色彩的素淨雅麗,服裝的溫和寬大,紋飾圖案或大氣磅礴,或囊裝天地,或清新雅緻,常用配飾-玉的溫潤,佩綬的飄逸,無不體現著中華精神。

傳承,其實傳承的一直是內涵和靈魂,而不是外在形式。

喜歡漢服的人,我相信他們是認識到了古裝服飾蘊含的美,也許不自知,但那確實是中華之美,華服之彩,裡面藏著我們民族對世界的理解。

他國之人總是說漢族是沒有信仰的民族,其實我們的信仰一直藏在心中,不需要某個特定的神,它是一種文化,已融入心間,也許體現在一件漢服上,也許藏在一首詩詞間,也許就在一條綬帶之上。

文化 | 華夏衣裳---漢服,該如何傳承?

柔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