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漢服
不知道為什麼,人們都知道日本的傳統服飾叫和服,韓國的傳統服飾叫朝鮮服飾,而對於漢族這一傳統服飾的名稱的理解卻是五花八門的。
漢服,漢朝的服飾不是這樣的。當你看見穿著明制漢服時,這樣說的話,只能說,高明,話語對了一半一半吧。
漢朝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打退匈奴,成為那個時代能跟羅馬帝國齊名的國家,而是給我們的民族賦予了一個民族名字。在這之前我們都是稱“華夏”或“諸夏”。從此之後,漢族,漢民資這個民族稱謂一直到現在。
漢服,指代的是從華夏人文始祖黃帝到清朝初年多爾袞提出的,強制漢民族剃髮易服條令之前,所有朝代的漢民族的服飾。
所以,在漢服歷經千年的發展中,今天,我們更多的時候,都習慣以一個朝代,一種制式來區分漢服的種類,從來不以一種單一的形式來框限住漢服。漢服應當像是我們的語言一樣,多種的語言的碰撞,撞出中華語言之美,體現出我們的服飾之美。
清朝三百年中,掙扎求生的漢服
雖然清朝制度強令漢人不能穿漢服,束髮。但是,僧道保留了原有的服飾文化,不在剃髮易服的制度之中。所以,在明朝滅亡之後,為了追隨故國,都選擇出家成為僧侶或者成為道士。並且在清朝時期留下繪畫中,我們也看見了雍正皇帝,經常扮演各種漢人身份,穿著漢服,扮演鄉野田園中的一名老者。
尊重他人,也不必貶低自己
近些年來,我們總是聽見,日韓國家將傳統文化保存的很好,為什麼我們國家卻不能。相信“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種話的人,可以出門左傳去營業廳給自己的智商充點費用,最好不要優惠的。
在山西境內保留了原有的唐式建築,卻選擇視而不見,那麼大的一個故宮放在那裡,感覺就像是一個擺設。穿著明制漢服出現的時候,卻說長得像韓服。區別那麼大,說話之前,都是不過眼睛的嗎。明明我們從小都是讀者李白,杜甫的詩長大的人,卻還是比不了所謂的日本保留的唐文化。
到底是復興,還是復古
很多人都指責說,穿上漢服,不能戴眼鏡,給出的原因是古人不戴眼鏡。其實,早在明朝時期,明朝的人們都開始戴眼鏡了,在明代《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就出現了一位戴眼鏡的老者。
在明朝初年,在那個儒學禮儀嚴格的年代,人們都知道為了方便而不限制事物的使用,怎麼到這個自由為上的年代,思想還不如古人了呢。
漢服是復興,不是復古。
漢服,從來沒有圈子。以漢服為圈子的人,就貶低了這十幾年來為漢服做出很多努力的人。
現代社會漢服復興的影響
近些年來,我們越來越重視我們的傳統服飾,人們對傳統服飾的認知越來越深入,也造就了近些年影視服道化的考究。逐漸讓我們看見了古人審美的情趣,瞭解傳統技藝的美麗。而不是各種廉價的道具和花花綠綠的影樓風。
透過服飾,我們瞭解到更多古人的智慧和對雅緻生活熱愛
你羨慕日本女子穿著和服走著小步子的典雅,熟不知那只是窮的表現。古人在腰上配上禁步,各種形狀的玉佩,如果走路比較急躁或者是步子跨的比較大,玉佩就會發出聲響敲打到腿部,以此告誡自己失儀,從而要保持儀態。美觀而又方便。而日本人買不起咱們那樣的飾品,只能將下半身裹緊一些,讓自己只能跨出那麼大的步子,來保持儀態。
漢服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不應該在這個時代所缺席,不應該在這個最好的時代缺席。
閱讀更多 刺客銜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