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近幾年,我們不時可以看到身著漢服的愛好者,當他們寬袍大袖地走過,總要多看兩眼那綴滿中國服飾文化的衣袂裙角。如今,漢服有越來越多愛好者。今年春天,北京故宮裡,小姐姐們身著各種制式的漢服遊覽拍照,一時間興起一陣漢服熱。

網絡上的“漢服”已經不單指漢朝服飾,它似乎是近代史之前的服飾的統稱。我很高興看到中國割斷一時的文化傳統,此時又萌動新生。以漢服為載體弘揚中國文化,鍾情漢服,並致力於對傳統文化的重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稱道的做法。

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河南鄭州百名漢服愛好者,著漢服共度端午節

幾年前,曾經遇見一位為束冠而蓄長髮的老師,對古裝頗有研究,也喜歡穿漢服。他說自己此般並非為了立異,而是“當自己穿上這麼一身衣服,就彷彿有了一種歸屬感”。

這位老師就是從服裝形式追尋文化內涵的人。但是更多的國人卻走入了各種誤區:

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其一,穿漢服成為小眾化娛樂的形式。比如韓服與和服通常都會在重要場合和節日穿著,比如成人禮、婚禮、特殊節日和特殊會晤,是通過服裝表達對當時的人、事的重視的儀式。

而遺憾的是,國內似乎沒有有“禮”而“服”的意識,中國的漢服熱只是為了拍照。因為漢服很精美,很上相,拍出照片美輪美奐,足夠炫耀一陣子了。所以大部分人穿漢服只是娛樂心態,以至於漢服成了一種網紅式的小眾文化。

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左為韓星穿韓服婚紗舉辦婚禮,右為日本女團穿和服參加成人禮

其二,強調形式而非內涵。一些地方或組織的活動,也會以穿漢服的形式來呼籲傳統文化振興,但更多的是搏人眼球走形式。比如某些學校讓學生著漢服入學,著漢服去公園進行集體活動。

這種做法我們不反對,但是,有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他們真的明白漢服的意義嗎?當新鮮感和好奇心過去,他們怎麼對待、怎麼看脫下來的漢服?服裝形式是文化內涵的載體,文化內涵是衣著形式的核心,如果對漢服本身的意義沒有深刻的認識,那麼穿漢服活動也不過是大家集體玩了一次cosplay。

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杭州行悅之行傳統古裝秀

其三,現象不等於傳統,傳統也不等同於文化。對於推行漢服和欣賞漢服的很多人裡,他們似乎人物穿了漢服就是在傳承、弘揚傳統文化。並不是。因為今人偶著漢服只是一種現象,連文化傳統都還算不上,更何況久經傳承積澱而成的文化?我們怎麼穿、為什麼穿、穿成什麼樣,並且形成了什麼樣的精神思想,才能形成文化,也就是說穿漢服所體現的意義和方式才是文化精神。

這也就是為什麼日韓穿他們的韓服、和服就是文化傳統,而我們穿漢服拍照片發微博只能稱作現象、稱為“漢服熱”,因為我們穿漢服少了傳統的精神內核——禮。禮是衣冠傳統的文化內涵。

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湖北襄陽端午節舉辦“漢江祭拜誦讀”活動

中國以前被稱為“禮儀之邦”,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詩經》裡有“人而無禮,胡不遄死”一言,可見古人對禮儀的重視。禮儀是人類特有的生活、處世方式,而禮儀是與衣冠相適應的。畢竟我們總不能穿著婚服舉辦喪禮。

但如今,我們卻願意穿著西裝革履去參加任何儀式,但是如果你穿著西裝行古禮,總是怪誕。因此中國繼承了國外的服飾文化同時,也一併繼承了國外的禮儀。國人摒棄了自己的文化之禮後,也就不需要那麼冗雜繁複的衣冠,自此,華夏民族沒有了自己的衣冠,也沒有了自己的禮儀。

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當今國人的服飾受西方文化影響,不再與傳統關聯,審美髮生巨大改變

縱觀歷史,中國歷史不同朝代的衣冠制式各有不同,各時期的禮儀也各不相同。在中國朝代更迭中,禮儀也是不盡相同,都與當時的服飾相互協調統一。到了清朝中國人本就經歷了“易服色”,文化混亂和迅速整頓時期,中國人又經歷了一段“亂穿衣”的時期。中國的禮儀觀念從尚禮走向廢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中國的服飾文化由此割裂。

所以現在這個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時代,連婚禮上都要以西裝婚紗做禮服的時代,想要漢服文化真正熱起來,先要構建穿著漢服的禮儀——什麼時候穿、什麼場合穿、什麼事穿。當然如果非要出這麼一個硬性規定,對於穿慣了簡裝便服的現代人來說,也無異於清王朝的“易服色”。當然這裡的“禮”,就需要體現優良典雅的文化,而不是那些“三綱五常”的舊思想。

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江蘇淮安一對新人舉辦漢服婚禮

中國本就是文化多元的大國,這一點光從服飾上就能體現出來。且不說中國本就是多民族國家,就光歷史上的服裝樣式,就眾口難調。關於漢服的制式,也不應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的樣式,過於強調整體劃一,反而體現不出衣冠文化的多元。好比開放、多元、包容的盛唐,服裝樣式種類不一而足,街頭巷尾各式服裝,也是因為唐朝是文化融合的多元時期。

正如《紅樓夢》中,作者不惜筆墨寫了書中人物的吃穿用度,因為服飾是人物的外化和傳達。作者利用不同的人物的所思所言和衣冠禮儀,構建了一個不同層級、不同身份、不同價值觀對沖、融合的文化大觀園。文化的重建,不僅需要在內重新解讀構建傳統的精神思想,也需要於外在形式即衣冠禮儀的重建。

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但現在如說恢復古禮重建文化,恐怕是很困難,即使是優良的禮儀,已經現代化的人也會嫌繁瑣,但也不是不可能。畢竟漢服也在順應時代不斷地在改良。

我想著,如果大眾能普遍地自發為穿著漢服立一個名目或節日,比如將著漢服與傳統節日、人生的重要時刻、重要典禮結合起來,著漢服就能迅速成為一種傳統,進而形成大眾的文化現象,而不是小打小鬧的小眾娛樂項目。

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如果真有那樣的節日,我都能想象,街上擦肩而過的人,有秦漢肅穆、魏晉風流、唐宋典雅、元明端莊……側目時有小哥哥寬袍大袖御風而過,轉過身卻看見一身旗袍的小姐姐窈窕婀娜,猶如大觀園,那定然是非常非常好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