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油漆匠創造文字木刻博物館

在汝州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工作室裡,一百多塊紅、黑為底色,紅、金、銀、綠色為字體,形神兼備、古樸典雅、清新自然的木刻匾額整齊陳列著,匾額上鐫刻著王羲之、王珣、米芾、鄭板橋等書法家的作品。這些作品是由62歲的李國政花費30多年時間製作而成的。

“在中國,石刻、碑帖非常普遍,但是木刻幾乎沒有,我想填補這個空白,把中國名家字帖刻下來,代代流傳,可以做一些展覽讓更多的人欣賞到木刻作品,這也是一種文化傳承。”這就是李國政的創作初衷。

木刻法帖作品集書法、刻字、篆刻、貼金、木工、油漆等為一體,是綜合性藝術體系。從小家境貧困、命運曲折的李國政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將這些手藝集於一身。

汝州油漆匠創造文字木刻博物館

1957年1月,李國政生於河南省汝州市,自小家境貧困的他從六七歲起對書法產生了興趣。由於買不起紙和鉛筆,他就每天在土牆上寫字。初中時偶然獲得的柳公權的字帖為他打開了書法的大門。他每日練習寫字,身邊的同學也跟著他練。然而在16歲那年,父親的離世讓他被迫終止中醫學業,遠走洛陽成為油漆匠。

“當時一大家子需要我養活,我只能去掙錢。但我沒有放棄書法,每天不論工作多晚,都會看醫書,練字,出去旅遊時會專門看地方的牌匾,研究他們是怎麼書寫的。”李國政說。

1980年,李國政回到家鄉,開始將漆工與米芾的書法結合。做木刻書法,選材很關鍵,木材得依據書寫內容選擇尺寸,而且不能變形,選後得刷十來道油漆防止木材潮溼、腐爛。每道刷漆後需要放置一段時期,然後打砂紙、批灰、後用木刻小刀刻出筆法,貼金三遍。一副作品需要3個月左右完成。“每一層的油漆都不能氣泡,需要打磨光滑,這些油漆已經深深浸入木板,就算放在汝河裡,都不會進水。”李國政笑著說。面對丈夫李國政的執著,妻子閔會蘭只能支持。“他過年的時候都在練,不分初一十五,有時候練得衣服都溼了,我勸他,他會說歇著沒有練著美。唉,我們這幾十年真是在喝著玉米糝幹活。”閔會蘭回憶過去艱難的日子,感慨萬千。

汝州油漆匠創造文字木刻博物館

在臨帖和創作中,李國政以唐楷入手,學其端莊、森嚴之法度。上溯魏晉學其古雅之韻,後學宋明學其尚意之趣,臨寫二王、米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書法,行書既得二王瀟灑飄逸之美,又得米芾沉著痛快之氣,作品飛揚暢達,形成連綿貫通的高妙藝術境界。而後,李國政師從中書協培訓中心主任劉文華、洪厚甜、齊作聲,前往中國書法家協會潛心學習。經過潛心鑽研,成為當代書壇的實力派書法家,世界精英書畫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網絡新聞集團書法高級顧問。其作品被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一些知名人士、政府官員或企業家收藏。2005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水協發起的“中國人與水國際書畫公益大賽”中榮獲銀獎。多次應邀前往中央黨校、清華大學題寫書法,為風穴寺山門題寫楹聯“禪寺有塵清風掃,山門無鎖白雲封”等匾額。

面對丈夫李國政的執著,妻子閔會蘭只能支持。“他過年的時候都在練,不分初一十五,有時候練得衣服都溼了,我勸他,他會說歇著沒有練著美。唉,我們這幾十年真是在喝著玉米糝幹活。”閔會蘭回憶過去艱難的日子,感慨萬千。

在臨帖和創作中,李國政以唐楷入手,學其端莊、森嚴之法度。上溯魏晉學其古雅之韻,後學宋明學其尚意之趣,臨寫二王、米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書法,行書既得二王瀟灑飄逸之美,又得米芾沉著痛快之氣,作品飛揚暢達,形成連綿貫通的高妙藝術境界。而後,李國政師從中書協培訓中心主任劉文華、洪厚甜、齊作聲,前往中國書法家協會潛心學習。經過潛心鑽研,成為當代書壇的實力派書法家,世界精英書畫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網絡新聞集團書法高級顧問。其作品被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一些知名人士、政府官員或企業家收藏。2005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水協發起的“中國人與水國際書畫公益大賽”中榮獲銀獎。多次應邀前往中央黨校、清華大學題寫書法,為風穴寺山門題寫楹聯“禪寺有塵清風掃,山門無鎖白雲封”等匾額。

汝州油漆匠創造文字木刻博物館

面對榮譽成就,李國政沒有止步,他希望用自己的經歷激勵更多的人。“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選帖很關鍵,可以選米芾、王羲之經典的作品,然後白天練字,晚上看,用心感受手上微妙的變化,最初我們要做得就是努力臨摹一樣,那最後保留不一樣的地方可以當做個人的創新。”李國政為初學者提出這樣的建議。

從第一塊鐫刻李白詩作的木刻匾額到如今100餘幅作品,李國政的文字木刻博物館已經初見規模,常有學校組織學生前來參觀學習。“最近我在研究甲骨文的篆刻,選的木材需要8個月才能製作成模板,希望我的博物館能收藏中國所有的書法,為傳承文化做出貢獻。”李國政說。(梁楊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