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人的堅定原則

《幸福終點站》用最淳樸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原則的力量。

不要在意這個老土的名字!同時這部電影跟“幸福”和“終點站”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它劇情緊湊,內容也很豐富,觀賞性很強,還有影帝湯姆克魯斯主演!

一個普通人的堅定原則

內容豐富,有很多除主要情節外的地方值得我們思考。例如對國家的忠誠,對愛情的考驗。狄森問艾米莉,像你這樣的美女,找誰都可以,為什麼偏偏是那夫斯基?問出這句話的人永遠不配擁有真愛。

《幸福終點站》貫穿全片的主題是“等待”。列夫斯基在等待進入紐約完成父親的遺願,艾米莉在等待未知的愛情,狄森在等待接手海關局局長的位置,安立奎(雖然是配角,這個西班牙小夥子好帥的!)在等待猶洛絲答應他的求婚。“等待”在這個急忙忙的社會里顯得多麼頻繁又多麼可貴。飛機延誤時我們需要等待,排隊買東西時我們需要等待,可這跟列夫斯基被困在紐約侯機大廳只能眼巴巴地等待祖國戰爭結束又算得了什麼。等待可以變得讓人焦躁不安,又能讓人希望滿懷。有一個人答應你,沒有聯繫方式,兩個星期後,就在機場,我會等你。該會有多麼浪漫!

影片一直在強調“等待”,可我在維克多那夫斯基這個有點木訥的中年男人身上,看到了“原則”的聖光,光芒四射,照得我無比渺小。

一個普通人的堅定原則

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會有自己的“原則”,什麼不忘初心的廢話人人都懂,大部分人都只會寫在作文裡掛在嘴邊上,沒有用實踐去證明。那些少數能做到堅守底線不隨波逐流的當然值得人尊敬,可是面對著某些“特殊情況”,面對自身利益的取捨,這些人又有一大部分人把“原則”拋之腦後。這樣一來,最後真正能經受得住社會的打磨,堅持原則的人又有多少呢?

那夫斯基來自東歐一個叫做誇科夏共和國(影片虛構,並不存在這個國家)的國家的建築工程師。根據設定這是一個小國,本來就很罕見了吧?結果在那夫斯基飛在半空中的時候,國家政變了!問你這個幾率有多大?不在他上機的前,不在他踏入紐約後,偏偏就在天上政變了。根據美國法律,美國不承認新政府,他的簽證就沒有用,他不能踏入美國國土,最多隻能待在候機大廳。他掉進了制度的漏洞裡,變成了“不被接受的人”。

主管不想接這個燙手山芋,偷偷告訴了他一個溜出候機大廳的方法。可是他決定留下等待戰爭結束,走合法的途徑去紐約。

在一些人眼裡那夫斯基就是死板,不會變通。可是原則不就是應該這樣的嗎?變來變去還叫原則嗎?如果換做是我們,我們也許早就找到足夠的理由為自己開脫了。更何況有管事的人默許我們小小地鑽一個空子呢?難道我們就這樣在候機大廳裡睡下坐等戰爭結束嗎?

不好意思,人家那夫斯基就在候機大廳住下了。靠推車,幫忙維修登機口(紐約建築工人比海關局局長的工資還要高,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制度),幫安立奎追猶洛絲等等各種方式維生。來的時候是夏天,遊客們都穿著T恤衫。出門的時候已經是冬天,外面飄揚著大雪。

期間,狄森又找到他。告訴他,可以用制度漏洞對付制度漏洞。只需要撒個小謊,騙司法部的人,自己“害怕”回國,就可以尋求政治庇護,先進入紐約。可是正直的那夫斯基,不願意哪怕從口頭上背叛祖國。沒有其他誇科夏人知道,也沒有人勸阻他,這些都是他自願的。他反過來問狄森“那是我的祖國,我的家,我為什麼要害怕?”然後繼續回去睡機場。這就是骨氣,這才叫民族自豪感。不是什麼“厲害了,我的國”。

真正令我欽佩的,是那夫斯基並不是死守著自己的原則,他也會“變通”。一位俄羅斯人不知道需要藥物證明才能把給爸爸吃的藥帶上飛機,藥品被扣留了下來後又因為工作人員不懂俄語而歇斯底里,跪下來求狄森也沒用。那夫斯基充當了翻譯,偷偷換了說辭,說這些藥物是給“山羊”吃的。(根據美國海關法律,給動物吃的藥物不需要證明,不過你放心好了,現實中肯定有一位官方翻譯給你一字不漏的翻譯好的。)於是那位俄羅斯人得以帶藥物回去給爸爸治病,那夫斯基也因此變成了機場的大名人。

那夫斯基在面對需要幫助的人前,選擇了撒謊。我們可以說,那夫斯基每一件事都做對了,需要有多麼清晰的道德準則和高端的素養,才能在原則和現實之間流暢轉換?假如那夫斯基沒有撒謊,那也無可厚非。法治社會嘛,人人平等,你家有父親急需治病也不行,法律就是法律。後來前任局長說了一句話“人性和慈悲情懷才是美國精神。”如何在人情和法律之間抉擇,我也無話可說,只能把思考留給你們,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也是未來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只希望一些美好的人道主義變動只存在於個例中,而不是成為一種常態或潛規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