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維利奇卡鹽礦

波蘭維利奇卡鹽礦

位於維斯瓦河上游兩岸的克拉科夫,是波蘭南部最大的工業城市,也是中歐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每年都會迎來不計其數的遊客。綠帶環繞的老城、宏偉的雅蓋隆大學以及瓦維爾山上的王宮,都是這座古城的迷人之處。但是,克拉科夫最令人神往的景點並不在市區,而在15公里外的維利奇卡小鎮。小鎮的常住人口不到兩萬,每年卻有數以百萬的遊人接踵而至。幾乎無一例外,他們是奔著位於該鎮的維利奇卡鹽礦而來。

維利奇卡鹽礦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座深藏在地下數百米處的藝術奇觀。人力修築的曲折通道長達300多千米,連接起了兩千多個洞室;洞室功能分佈齊全,有教堂、大廳、臥室等。但最令人驚歎的,不是它龐大的規模,而是除了木製的通道和房梁,這裡的一切全部由鹽築成,堪稱一座奇幻而偉大的地下鹽城。

波蘭維利奇卡鹽礦

悠久的歷史發展古老美麗的金嘉傳說

“維利奇卡”,在波蘭語及斯拉夫語中,有偉大、巨大的含義。波蘭人用它命名,可見維利奇卡鹽礦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有波蘭人比喻道:維利奇卡對波蘭的意義就像長城對中國的意義一樣,可謂波蘭人民的驕傲。而關於鹽礦是如何被發現的,民間流傳著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13世紀,匈牙利阿爾帕德王朝的國王貝拉四世將女兒金嘉公主許配給波蘭克拉科夫大公鮑萊斯瓦夫。置辦嫁妝時,國王問女兒喜歡什麼,金嘉回答說:

“一座鹽礦。”國王不明就裡,金嘉解釋道:“因為波蘭沒有鹽礦,鹽礦會給波蘭人民帶去幸福和安樂。”於是,金嘉從父親那裡得到了匈牙利馬拉穆萊斯的一座鹽礦。前往波蘭那天,金嘉在經過馬拉穆萊斯鹽礦時,丟了訂婚戒指。後來到達維利奇卡時,金嘉感到口渴,又剛好遇見一個地形與自己所得鹽礦相似的地方,隨即派人在此挖井。驚奇的是,人們並沒有挖到水,而是掘出了鹽,還在第一塊岩鹽中發現了公主丟失的戒指。從此以後,波蘭人再也不用擔心沒鹽的日子。

維利奇卡鹽礦的旅遊體系現已十分成熟。早在十五世紀,人們就可以到礦內參觀,地下的遊覽路線也從那時開始形成。如今,它已成為波蘭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實際上,根據最早的文獻記載,最先提到維利奇卡鹽礦的,是一位叫卡西米盧斯的貴族。他於1044年寫下該地蘊藏著大量岩鹽礦資源的文字記錄,但當時並未得到開發。直到13世紀,維利奇卡鹽礦才被正式開採出來,並迅速被國家壟斷。中世紀,鹽如同黃金般珍貴。克拉科夫憑藉維利奇卡鹽礦,一度成為歐洲最富裕的城市,這裡開採的鹽遠銷歐洲各地,鹽收入約佔整個波蘭王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鹽的貿易也帶動了波蘭眾多港口城市的發展,曾有波蘭人驕傲地宣稱:中世紀波蘭的富強,是拜維利奇卡所賜。

波蘭維利奇卡鹽礦

波蘭維利奇卡鹽礦

14世紀中期,波蘭國王卡西米爾大帝停止了國家對鹽礦的壟斷,允許個人或組織參與鹽礦的合理開採,並對他們的權利和稅率進行明文規定,成立皇家委員會定期檢查鹽礦內部情況。到16世紀,維利奇卡鹽礦開採成為了當時歐洲最為重要的產業之一。有資料顯示,波蘭最早運營的企業,就是為維利奇卡鹽礦成立的。得益於機械化的發展,鹽礦的開採量大大提高,人們不斷深入尋找新的鹽層,鹽礦也因此越挖越深。

1996年,維利奇卡鹽礦停產,以800多年的開採歷史,成為歐洲最古老的鹽礦之一。在停產之前,該鹽礦已開發出9層,總深度達到327米,礦床長4千米,寬1.5千米,穿梭其中的巷道更是長達300多千米,難怪有人稱其為“地心深處的世界”。與當下先進的礦井設施相比,當時的採礦設備仍舊十分簡陋。在維利奇卡工作的礦工,無法每天往返於幾百米深的鹽井,便自己動手,在礦內修建起了通道、教堂、大廳、臥室……

慢慢地,一座地下鹽城的雛形逐漸顯現出來。

波蘭維利奇卡鹽礦

百米深處的教堂藝術鹽雕的非凡價值

聽到“地下礦井”,人們腦海裡浮現的場景大多是:陰森髒亂的通道,陳舊的設施,空氣中夾雜著難聞的氣味,氛圍無比壓抑……而維利奇卡鹽礦的存在,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甚至讓所有訪者眼前一亮。

其實早在15世紀,維利奇卡鹽礦就成了當地的旅遊景點,歐洲很多名人都來過此地,比如肖邦、哥白尼、歌德等等。儘管作為旅遊景點的歷史很長,遊覽路線也在不斷完善,但出於安全考慮,鹽礦並沒有對遊客全部開放。偌大的鹽礦只對遊客開放了百分之一,也就是鹽礦的一至三層,地下64米到135米的範圍。即便這樣,想要走完這三層,至少需要兩個半小時:先走完300多級臺階,到達鹽礦第一層;再通過3000米長的曲折巷道和800多級臺階,才能到達第三層。

一進入鹽礦,會發現礦內所有通道都裝有大大小小的路燈,四周黑灰色的鹽壁,在燈光的照耀下變得透亮。一路上,能看到許多大小各異的洞室。這些洞室或是餐廳、或是臥房,甚至還有教堂。此外,路旁還能看見各種礦工工作的情景再現模型和豐富的採鹽工具,記錄著維利奇卡鹽礦的發展歷程。除了一小部分較為狹窄的通道之外,其他路段都十分寬闊。行走其中,人們大概會忘記自己正身處地下礦井。

由於鹽對金屬的腐蝕性,整個地下鹽礦設施及裝置都用實木支撐,運鹽工具也是木製而成。其中,令人感到非常震撼的,要數大廳頂部用木頭搭起的傘式支撐結構。

波蘭維利奇卡鹽礦

隨後來到地下102米處,最負盛名的聖金嘉公主教堂就坐落於此。與其他教堂不同,它的魅力不僅僅只是罕見的地理位置;還有背後非凡的故事與卓越的藝術價值。為了紀念給波蘭帶來鹽礦的金嘉公主,三名礦工用67年開鑿出了聖金嘉教堂,這背後的艱辛常人無法想象,因此有人稱這是信仰力量的偉大造物。教堂內部的雕刻,經過數代藝術工匠的努力才得以完成,給宏偉大氣的聖金嘉增添了幾分滄桑。整座聖金嘉教堂高約10米,長約54米,可容納400餘人。內部設有祭壇,金嘉公主的雕像立於主祭壇正中,背後是一尊高大的教皇雕像,再後面則是栩栩如生的壁雕。這些壁雕大多仿製達·芬奇的作品,如《最後的晚餐》《加利利婚宴》《十二歲的耶穌在聖殿》等。另外,教堂內還有許多令人稱讚的細節。地板花紋精緻、邊線流暢,頭上懸掛著雅緻的歐式吊燈。這些吊燈均由晶瑩剔透的鹽晶製成,與皇宮裡的水晶吊燈相比毫不遜色。

環顧四周,你會發現鹽雕是整個教堂的點睛之筆。如果說青海的茶卡鹽雕是大氣磅礴的交響曲,那麼維利奇卡的鹽雕就是深入人心的獨奏曲。與茶卡龐大雄偉的鹽雕相比,這裡的鹽雕顯得小巧精緻。畢竟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基本所有雕刻流程都在地下進行。與此同時,礦工還要完成繁重的採鹽工作。無論從體力還是耐力來講,都是不小的挑戰。另外,他們雖然不是專業的雕刻家,但這些鹽雕神情生動,稜角分明,藝術價值頗高。常常有遊客誤以為這是精美的石雕,解說員往往在此時打趣說:如果不信,可以舔一下試試。

波蘭維利奇卡鹽礦

波蘭維利奇卡鹽礦

波蘭維利奇卡鹽礦

聰慧堅韌的礦工助人無數的天然療養院

在1300萬年前,維利奇卡這片土地本是被陸地環繞的海域,後來隨著地殼運動,海域成了陸地,海水也蒸發結晶成鹽,最終形成了地下鹽礦。千萬年後,人們發現原來鹽礦不僅能提供潔白的鹽,還有治療疾病的功能。

20世紀40年代,一些職業病防治醫學專家發現,在煤、鐵、銅和金的地下礦山中,礦工普遍患有呼吸道疾病,唯獨鹽礦內的礦工沒有,甚至有一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礦工,從其他礦山轉入地下鹽礦後,病情也奇蹟般好轉起來。經研究發現,原來是因為鹽洞中所產生的幹氯化鈉氣溶膠介質。這種介質足夠細小,隨人類呼吸進入人體呼吸道末梢、肺泡,既能稀釋痰液,增強纖毛擺動;又能促進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保持氣道暢通;還具有殺菌和消炎的作用。

發現了這個“秘密”後,波蘭人開始在鹽礦內設立療養所。1964年,他們在礦內200多米處,開設了一座研究過敏性疾病的療養所;十年後,又建了一座給呼吸道疾病患者治病的療養院。而在此之前,礦中的鹽水也被開發用作溫泉療養。加上鹽礦內溫度常年保持在14度左右,空氣清新純淨,所以還有不少人來此的目的,是要“養養肺”。如今,肺康復計劃成了維利奇卡鹽礦療養勝地的標誌性項目,數不勝數的病人從中獲益。

波蘭維利奇卡鹽礦

來過鹽礦的人,都不約而同對礦工的智慧和毅力,表示驚訝與欽佩。在實現機械化採礦之前,開採鹽礦基本上是礦工用雙手,從如石膏般堅硬的鹽壁上一點一點敲鑿而來。說到智慧,就不得不提到礦工所發明的傘式支撐結構。比如前文提及的聖金嘉教堂,大廳的修建就採用了傘式結構。在地下深處開鑿大廳,若沒有支撐點,很容易引起坍塌。兩名礦工經過深思熟慮,發明了這種結構。用多個四五米長,幾十釐米寬、高的木板搭在一起組成立柱,再用同樣方法搭建橫向層板;隨後在層板上搭第二層立柱,一直搭到三至四層,相當於一幢小樓的高度。然後在立柱和層板之間用正方體稜木做正八字和反八字的支撐結構。從各個角度看,這些結構像是打開的傘骨,既能夠很好地發揮支撐作用,又能盡顯建築美感。

現在,鹽礦內還時常舉辦音樂會、聖誕慶典、時裝表演和其他文化活動。餐廳、教堂、郵局、博物館、紀念品商店和電影院等設施也一應俱全。不僅如此,為了讓殘疾人遊覽無障礙,礦內遊覽系統也在不斷升級。1978年,維利奇卡鹽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並在文件中稱:“其非凡的岩鹽雕刻和礦山藝術在全世界獨一無二,對宗教的虔誠更是令人敬佩,見證了歷史的發展,不失為人類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