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三得”,你得到了什麼?

最近網上有個問題比較火:讀過很多書,但是都忘掉了,讀書的意義在哪裡?有人說這是“讀書無用論”的另一種表達,有人說這是“思考讀書的意義”。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扯淡的話題,但是有個答案回答的很經典。我們從小到大吃了很多飯,也不記得吃過些什麼,但是這些飯菜把我們養大了。

讀書有“三得”,你得到了什麼?

這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從可見的身體上的成長來比擬精神上的成長,很好的說明了“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讀過什麼,而是理解內容,潛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品味和氣質,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筆者進來讀書發現古人也曾為這個問題苦惱過,也曾提出過讀書的意義在於“三得”,說的是讀書能得到三個方面的提升:一是學識、二是修養、三是境界。

讀書有“三得”,你得到了什麼?

多少人感慨“書到用時方恨少”,說到到了具體運用的時候很明顯的能感到學識方面的不足,白話說就是見識少。讀書是跨越時空的高級交流方式,我們可以跨越兩千多年,去領略先秦諸子的高深智慧,也可以跨越地域上的限制去見識他人的世界。學識的增長並非只有讀書一條途徑,但是讀書絕對是所有途徑中成本最低的,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

讀書有“三得”,你得到了什麼?

通過讀書我們不僅僅是可以看到古今中外是世界,還可以瞭解不同人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資鑑過往,可以思索人生,可以暢想未來。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所接觸過的人,你所讀過的書,你所經歷過的事情,最終會通過外在的行為處事體現出來,所以讀什麼書,跟接觸什麼人,是同等重要的,所表現出來綜合的東西便是個人修養。不單是道德,還有文化、藝術、學問等方面的修養。

讀書有“三得”,你得到了什麼?

見識過滄海桑田,領略過興衰成敗的人,絕不至於為了三瓜兩棗而斤斤計較。人們常說的“小市民做派”是有小的圈子,小的格局,小的見識決定的,見識不足故而目光短淺,格局不夠故而斤斤計較,這都來源於圈子太小。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都可以彌補這種缺憾,但是他們也見識不到這樣做的好處。見識過天高海闊,才能理解鳥和魚的自由。思想上的自由必然會打破心靈上的枷鎖,人一旦看開了,悟透了,很多東西都失去了計較的意義,而能專心一志的以最好的精神面對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境界高的人,不是沒有計較心,而是能認識到更重要的事情。

讀書有“三得”,你得到了什麼?

古今論人生境界之高,恐怕沒有超過莊子的了。功名利祿重要嗎?很多人看不開,看不透,莊子說我請願做個在泥巴里打滾的烏龜,也不願意做放在錦盒中供人朝拜的龜殼。讀書學習重要嗎?莊子說讀書是為了明白道理,而不是為了記住聖賢的話,言不能盡其意,很多東西是要靠領悟的,不是說死記硬背就可以。如果你可以通過其他形式明白道理,不識字也沒有壞處,如果因為識字而沉溺於書海之中,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尋無限的知識,這是得不償失的。親情人倫重要嗎?有的人失戀後痛哭流涕喝酒買醉,有的人離婚後尋死覓活胡攪難纏,莊子妻子喪生之後短暫的悲哀之後,竟然鼓盆而歌的歡喜起來。有的人便是看不看,緣分這個東西跟自己付出多少真沒太大關係,既然沒有這段姻緣何必折磨自己呢?再深入的看看,這種折磨到底是出於愛對方?還是出於對自己付出太多而沒能得到感到不值?很多人把愛情當成了投資,接受不了的只是投資的失敗而已,並非失去愛情這件事。

讀書有“三得”,你得到了什麼?

人生的意義不是思考而來的,也不探尋出來的,而是“賦予”的,這個賦予者只能是自己。自己學得到了哪些?接受了哪些?統統在無形之中化入生命。因為自己有了思考,有了打算,有了為打算而做出過的努力,也有過努力失敗後的悲憤,也有過努力成功後的喜悅。生命因此而有了意義。讀書是思考源泉的萬千途徑之一,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最不可缺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