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志之園藝|垂直綠化,城市裡的空中花園

發現自己真是一個思維超前的人。

這兩天看到兩篇空中綠化的文章,發現文中的綠化想法和自己兩年前的想法一模一樣,不禁一陣小激動。

生活志之園藝|垂直綠化,城市裡的空中花園


前年春天,由於住宅靠近附近高架,房屋又是正對著馬路一邊,中間只是一片開闊的空地,沒有其他任何建築遮擋物,轟隆的高架噪音基本會直線傳播到窗下。那段時間體質不佳,對於噪音會更加敏感。不勝其煩的自己便開始思考怎麼辦?

於是便腦洞大開,想到要是有個物理學的高材生,考慮發明個車輛消音器該多好!如果市政府發佈行政措施——要求汽車都裝一個消音器就更佳,尤其是大車,再加上行政補貼,推動消音裝置的普及——對,利用行政手段推動車輛裝置改進,從源頭上降低噪音,還城市一片寧靜。

這些設想的確有些天馬行空,自己的確平常想象力比較豐富。記得大學有次午休,因為樓下除草機嗡嗡擾人,在大家不耐煩時,自己也是想到,嘀咕一句“要是能把噪音通過聲音頻率調整,變成音樂多好啊?”惹的對床同學訝異地看著我——好吧,自己果然是個天馬行空的怪才。

言歸正傳,發明消音器外,居民可以採取怎樣的措施呢?隔音玻璃,好吧,這當然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案,不過,貌似我不喜歡。通過綠植佈置打造一個空中花園(樓閣/森林/園藝)吧。嗯,這個主意不錯。

說說聽過綠植降噪的好處,還真不少:

一、首先綠植花卉是生命,可以綠化空氣、美化環境;通過在住宅周邊栽種綠植,營造一個近距離的自然空間(都市裡密密麻麻、凌空拔起的建築高樓,不僅在地面上侵佔了城市綠色空間,因為高聳的距離,也讓人們越來越遠離自然綠色)四季輪轉的自然標誌,附著在居民建築外的空中園藝綠植設計,可以讓遠離泥土的現代建築,重新回到被綠植環繞的自然生態當中來。尤其像上海這樣的城市,綠化空間稀缺而人口又高度密集,自然生態似乎成了一種奢侈品,通過垂直空間打造綠色生態環境,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二、自然生態也少不了鳥雀啼鳴。如今現代高樓氣派開闊,但是除了車水馬龍的噪音,那種鳥語花香的生活真的離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遙遠,帶來的後果就是現代人的靈性的缺失——通過空中園藝——居民住宅空間綠植外衣的打造,“築巢引鳳”引來鳥雀的光顧和紮寨,既可以豐富空中生態圈內涵,同時啼鳴的鳥聲、沙沙的綠植聲——來自大自然的聲音又可以阻擋覆蓋城市轟鳴的機車聲和工業製造聲,何樂而不為?

三、另外,由於是高空作業,安全性自然也是一個必須得考慮的問題,另外就是成本造價咯——好吧,這些工科思維的事情,我就懶得去想了,不是不會,是懶得哈哈。


生活志之園藝|垂直綠化,城市裡的空中花園


那段時間,天馬行空過後,就在自己的住宅實踐了起來。巡察之後,窗子外邊犄角旮旯的無用空間,似乎在我這個閒人眼裡都成了寶,天馬行空地想象著如何設計容器,栽種各種植物花卉,既能綠葉婆娑植被濃密,又能花卉豐富四季交替;想象著栽種怎樣的花,可以各個季節都能看到花開、聞到花香的想象著鳥雀聞香而來,清晨一睜開眼就能聽到窗外清脆鳥鳴地場景。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利用零零碎碎的時間,弄了不少瓶瓶罐罐、籃籃布布,種了不少花花草草,也死了一批又一批(其實最麻煩的不是設計,而是後期的澆水灌溉,實在太麻煩——或許後期還得考慮一下灌溉系統,發明個方便灌溉得裝置啥的),到如今,最頑強的就是廚房外排水管上的那株綠蘿了,經過兩年多的開枝散葉,如今也算是枝繁葉茂,形成了一小片綠蔭天地,站在廚房裡只要一抬頭,就能看到那懸在空中的一大片綠,彷彿能把人從空曠的高空又帶回到了泥土芬芳的地方,感覺不錯。

——斷斷續續也會有些小懶或是懈怠,但是作為一項興趣愛好,即使不去刻意打造,就是平時零零碎碎地實現想法,就已經是一件很快樂地事兒了。

空間園藝應該已經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了,站在城市中間,通過觀察就可以發現,在不少高檔的寫字樓、酒店等建築外立牆面上,大片的鮮活綠植、完備的灌溉設計,不管是營造設計,還是技術能力上,可以看出都應該是非常成熟了,但是居民建築空間園藝,應該還算是一個空白——想起了在某個古建築群,看到人家在門牌灰瓦上扔了一片綠植,營造的一個綠色空間,尋常人家、一顆愛美的心,應該都是有這種自然意識的吧。。

如何將空中園藝引入到尋常居民建築中,應該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不僅僅是大設計師大成本製作的偶然行為,希望有一天能看到這個領域的空白有更多的人關注於實踐——在遠離泥土芬芳的城市建築叢林裡——把大自然搬向高空、搬回家!


七月,金融圈資深編輯,優質內容創業者,喜愛舞蹈、建築、社會人文,關注社會變遷下的個人成長。心懷美好前行,穿梭於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願自己活成一道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