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军强,史无前例,却是井底之蛙

史无前例的大航海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3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发现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几十条大船载着成千上万人,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出去了,这些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军队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他们途径现在南洋群岛的主要国家,一直抵达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海峡附近。其规模和范围,是史无前例的。

郑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军强,史无前例,却是井底之蛙

郑和下西洋情景图

西洋是指哪里?

明朝,海上航行要靠指南针,指南针又分东洋指针和西洋指针,所以在地理上就有“东洋”和“西洋”。西洋是指现在的印度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等地区;东洋指的菲律宾、日本等地区。中国人到西洋,并不是从郑和开始的。早在公元以前,秦朝的政治力量已达现在的越南地区。汉武帝的时候,现在的东南亚不少地区,已经同汉朝有诸多往来。

郑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军强,史无前例,却是井底之蛙

郑和

为什么是郑和?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攻打云南。在战争中俘虏了不少人,郑和便是其中之一。他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后来做了太监,分给明成祖朱棣。郑和跟明成祖出去打仗时,表现很勇敢,深得明成祖的信任。并且,当时西洋的许多国家信奉回教(现在的伊斯兰教),而郑和也是个回教信徒(他同时也信仰佛教),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朝拜过麦加。麦加是回教的第一圣地,回教信徒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到麦加去磕一个头,凡是去过麦加的人就称为哈只。选派郑和到信奉回教的国家去就可以减少隔阂,方便办事。

郑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军强,史无前例,却是井底之蛙

为什么要下西洋?

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他继位以后,听信了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意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要把他的叔叔们(明太祖封的亲王)的力量消灭掉。于是,下令解除了一些亲王的军事权力,有的被关起来,有的被废为庶人。燕王朱棣便起兵反抗,经过几年,一直打到南京。此时,宫里起了火,把宫里的人都烧死了,尸首都分不清是谁。最后,虽然燕王朱棣就夺取了他侄子建文帝的帝位,但是也留下了建文帝到底有没有死的疑案。假如建文帝没有死,那么,他就有可能重新组织军队来推翻明成祖朱棣的统治。因为明成祖朱棣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他的军事力量只在今天从北京到南京的铁路沿线上,其他地方还是建文帝的势力范围。因此,明成祖朱棣得想办法弄清楚建文帝的真实情况。于是他派了户科都给事中胡濙,名义上是到全国各地找神仙(当时传说有一个神仙叫张三丰),实际上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另外,明成祖听说建文帝不在国内,从海上跑到国外去了,所以他在派郑和下西洋去打探消息。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完全准确的,据《明史》记载,胡濙每次找建文帝回来都向明成祖报告。公元1423年,胡濙最后一次向他报告时,明成祖正在军中,胡淡讲的什么别人都听不到,只见他讲了以后明成祖很高兴。历史学家们认为,最后这一次报告,可能是说建文帝已经死了。而郑和下西洋一直到公元1433年才结束,所以准确地说,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目的是要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但并不是主要目的。

  • 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明朝,经过洪武年间采取发展生产的措施以后,人口增加了,耕地面积扩大了,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随之而来的是,对国外物资的需要也增加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资,主要是香料、染料。像胡椒就是从印度来的,还有其他许多香料也大多是从西洋各岛而来。明朝以前,我们的先人常用的染料是草木染料或矿物质,譬如蓝色是草蓝。这样的染料价钱贵又容易退色,老百姓买不起染料,只好穿白衣服,所以古人说“白衣”、“白丁”指的是平民,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进口染料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一方面是消费品,主要是珠宝,这是专门供贵族社会特别是宫廷里享受的。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明朝的海禁政策是十分严的,其主要原因是怕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余力量在沿海一代崛起。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迫使国家不得不通过官方的组织,进行贸易往来。

  • 彰显国威

郑和率领当时最大、最先进的船队七下西洋,按照力量,足以称霸沿途各国,但明成祖朱棣不是为了称霸,而是为了彰显国威,让各国对明朝不可小觑。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程再次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用计诱骗郑和到国中,然后阻断郑和归路,再用兵五万掠夺船队。情况十分危急,郑和艺高人胆大,趁敌军倾巢而出,领随从二千人,趁夜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活捉了亚烈苦奈儿。带回国内后,明成祖朱棣并没有把亚烈苦奈儿杀掉,反而将他送了回去。从此,锡兰山国成了明朝的铁杆拥护者。

郑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军强,史无前例,却是井底之蛙

郑和军队与国外军队交锋(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要带大军队?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有六十二艘大船,还带了很多军队。因为当时从中国去西洋的航线上有海盗,这些海盗不但抢劫中国商船,而且也抢别的国家到明朝来的船只。郑和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把海盜消灭,这样就保证了航路的畅通。在三佛齐旧港,郑和招谕当地的海盗陈祖义,陈祖义表面投降,私下却谋划袭击郑和的船队。由于实力玄虚,郑和杀敌5000余人,烧毁敌船10艘,俘获敌船7艘,活捉了陈祖义。

郑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军强,史无前例,却是井底之蛙

影响深远

通过郑和七下西洋,中国和西洋的航路畅通了,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对外贸易大大地发展了,出国的华侨也更多了。郑和所到的地区都有中国的侨民,有开矿的,有做工的,有做买卖的等等,一些地方甚至是以华侨为中心。比如马来西亚的马六甲,那里有郑和宝船的复制品,有许多悬挂着中文招牌的店面,有各种各样的字画、木雕工艺及中国结出售。据说,居住的华人就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留下的一些船员及随从在此开枝散叶,一代代的后人几乎没有回过家乡,却能用纯正的汉语说自己是中国人。

当然,郑和下西洋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据史料显示,郑和下西洋所花费及明成祖朱棣对这些外国朝贡者的大量赏赐(一般是回赠朝贡者进贡物资的十倍到一百倍),仅耗费银两即达600万两,这还没有包括对20000官兵的嘉奖。船队携带铜钱出国购买货物,造成国内“钱荒”,引起钱币的贬值。

郑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军强,史无前例,却是井底之蛙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全面实施海禁,在北方修建明长城,还沿着海岸线筑起了一道海防长城。绵延万余里的海岸上分布着54座卫城、99座所城、353处巡检司、997座烽堠、313座墩、48座台、24座塘铺,还有数目众多的水寨、城堡,把这个农耕王朝彻底“围”在陆地上了。

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看到西洋各国的国力远不如我大明王朝,只要把整个国家“围起来”,别国就打不进来,自己发展便好。后来的海禁政策虽然时紧时松,但总体上来说不是开放的,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几炮才把部分国人打醒。

郑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军强,史无前例,却是井底之蛙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史上航海的重大事件之一。只可惜人们并没有好好利用这次航海的成果,甚至原存于兵部的历史官方文献《郑和出使水程》,都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失传。

曾经有一支在世界上都称得上强大海军的国家,却在四百多年以后被列强各国打得一退再退。我们都在呼吁要铭记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所走过的那段不堪的历史。其实,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吸取历史上那些“井底之蛙”的教训!


郑和下西洋少有人知的秘密:船大军强,史无前例,却是井底之蛙

伏羲

炎黄笔墨,每日必有笔墨,喜欢我就关注我:诗词歌赋快意生活,与君共探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