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三不冻”!冻了这几个地方,是在找病

秋分已过。

秋分之后,“秋老虎”就会远去,冷空气也慢慢活跃起来。正如大家所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老话讲:“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民间成百上千年生活经验积累而得的。很多人错误地以为,“秋冻”就是遇冷不穿衣。可实际上,“秋冻”大有讲究,不注意分寸,很可能适得其反。

春捂秋冻“三不冻”!冻了这几个地方,是在找病

01“秋冻”有科学道理吗?

答案是肯定的!

“秋冻”就是说在气温凉爽的秋季,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假如在刚转凉的时候就穿上棉衣,机体和寒冷的接触机就会减少,得不到锻炼。抗寒能力减弱,到了严寒的冬天必然不能适应,容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疾病。

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耐寒机制,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春捂秋冻“三不冻”!冻了这几个地方,是在找病

02“秋冻”的三大误区

误区1:不看时间,冻完整个秋天仲秋时节(农历八月),气温下降,虽然凉爽却不甚寒冷,是“秋冻”的最佳时机。可到了晚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若秋冬交接时再强求“秋冻”,反而会适得其反。

误区2:不看温度,你凉任你凉气温不低于20℃时,大家让身体适当承受一下寒冷,可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可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达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慢慢穿上秋冬的衣服了。毕竟“秋冻”以略感凉为宜,冻到打寒颤的地步,反而会给自己冻出病来。

误区3:不看自身,打“死”不添衣物秋冻因人而异,有以下几类疾病的人群,要尤其注意保暖:

1)慢性肺病患者

这类病人,身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2)心血管疾病患者

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尤其是老年患者,因其体质虚弱,不应“秋冻”。

3)胃肠病患者

对于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应小心对待秋冻。胃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引起腹泻、胀痛等症。

4)关节病患者

已经患有关节炎的病人,再受凉很容易加重肿胀、刺痛等症状。

03身体部位“三不冻” 不冻头

春捂秋冻“三不冻”!冻了这几个地方,是在找病

头为“诸阳之汇”,若头部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神经血管供血受影响,引起头痛,如女性经期神经性头痛便是气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

不冻肚

春捂秋冻“三不冻”!冻了这几个地方,是在找病

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下腹部受凉对女性影响更大。腹部的保暖一年四季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儿,秋冻时如果不注意腹部保暖,腹泻、痛经、腹痛等病症都可能找过来,喝多少热水也补不回来。

不冻脚

春捂秋冻“三不冻”!冻了这几个地方,是在找病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无论什么季节,脚部的保暖都是必须的,可以避免寒邪自下而上侵袭人体、诱发疾病。

秋分将至,天气转凉

避免误区,“秋冻”健康

春捂秋冻“三不冻”!冻了这几个地方,是在找病

分享给你关爱的人

春捂秋冻“三不冻”!冻了这几个地方,是在找病

课程公告:

髋膝关节滑膜炎特色技术研修班开课通知【10月26日】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技术临床带教班开课通知 【10月28日】

春捂秋冻“三不冻”!冻了这几个地方,是在找病

春捂秋冻“三不冻”!冻了这几个地方,是在找病

长按扫描二维码

一起学习!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春捂秋冻“三不冻”!冻了这几个地方,是在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