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漫遊路(三)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移動通信的演進主要是無線技術的不斷髮展。

其實這是錯覺,至少是不完整的概念。

移動通信從1G演進到5G,每一次的升級都是核心網的大變革,只不過這種升級改造是內部的、封閉的,不像直接與用戶有關的終端和無線產業,所以核心網的變革往往被忽略。

但是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網絡的變遷和運營的調整,主要緣於核心網。核心網的一次次全面升級,從結構上大幅降低了通信業務的實現成本,不僅讓移動通信走進了千家萬戶,還能讓運營商有利可圖。

要窮舉核心網創造的價值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個系列裡,我僅談一個移動電話的業務--漫遊,藉助這個業務的誕生、成長和演進,揭示移動通信網絡的演進軌跡。

第一篇回憶了第一代移動通信的人工漫遊,第二篇回憶了第一代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以及聯網漫遊工程,在第三篇裡回顧下第一代移動電話漫遊的計費結算曆史。

【話單的產生】

前面我把模擬移動電話的示意圖畫了出來,這裡再複習一下。

漫漫漫游路(三)

模擬移動電話的主叫路由接續相對簡單:只要是這個用戶註冊成功,那麼無論是本地用戶還是漫遊來訪的用戶,都會按照上圖的這個路徑,發起對PSTN的呼叫。

如果是被叫,那麼這一通電話就會直接送到被叫用戶的歸屬地去。比如北京的用戶呼叫一個上海的模擬移動電話用戶,被叫號碼是02190XXX,呼叫就從北京直接接到了上海,然後由上海的MSC去尋找這個用戶。

可是如果這個用戶漫遊走了,不在上海呢?在自動漫遊的情況下,就要在移動通信系統裡找到這個用戶的拜訪地,再把呼叫接續過去。也就是說,這個移動電話漫遊做被叫的時候,確實發生了一次從上海到拜訪地的長途呼叫。

每一通電話的信息,比如主被叫號碼、通話起始時間、通話時長等,都記錄在移動交換機裡。這些數據怎麼讀出來的?這裡也有一段發展史。

最原始的存儲介質是磁帶。在交換機裡面有一個磁帶式存儲設備記錄下所有的用戶通話記錄,然後再用專用的讀帶設備把數據讀出來。磁帶滿了或者到了一定時間,採用人工方式更換新磁帶,再繼續記錄。

從磁帶讀取數據需要比較長時間,隨著移動用戶的規模越來越大,讀帶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動輒需要十天半個月。而且並不是每一個地市的交換機都有讀帶設備的,每個月要以郵寄或者開車把磁帶送到省會,才能用那裡的設備把話單數據讀出來。

磁帶記錄的信息是原始的二進制代碼,需要進行數據的格式轉換以及運用簡單的規則進行計費的軟件,這些程序往往都是電信局的員工自己來編寫,我也曾經是其中的一員。

為了提高計費數據的讀取效率,上個世紀90年代初,郵電部的某研究所接到了一個課題,進行交換機的聯機計費話單採集和計費系統的研發。研究成果形成之後,這個課題的核心成員借"下海"的大潮成立了國內最早的專業計費廠商,叫德康。後來這家公司把移動電話計費業務賣了,專心致志去做收音機。

到1997年,在專業計費廠商的推動下,全國所有的移動電話交換機都可以通過X.25接口吐出計費數據了。現在看移動電話聯機計費採集的技術,不但沒那麼高端,甚至可以說沒什麼技術含量,但在當時,如果沒有走出這一步,電信運營商還沿用磁帶機讀帶的方式,那麼在1998年就不可能實施全國移動電話省級集中計費工程,後續一系列的支撐系統建設也就無從談起了。

發起主叫的交換機可以產生話單,做被叫時的交換機可以產生話單,中間負責轉接的交換機也可以產生通話記錄;而如果涉及到用戶在不同區域的切換,通話行為還可能在不同的交換機上產生記錄。後來話單的生成和處理規則統一,主叫的話單以主叫交換機為準,被叫以用戶拜訪地產生的話單為準,一次呼叫涉及多個交換機時,以發起呼叫的交換機上產生的話單為準。

通話記錄精確到秒,但計費規則是以分鐘為計費單元,不足一分鐘的按一分鐘計算,這是郵電體系詳單計費模式的通用規則,從長途電話延展到了國際長途和移動通信,延續了好久。

【話單的結算】

如果沒有漫遊,移動電話的通話記錄處理並不複雜,各地處理自己交換機裡的話單就好了。所以最初的時候電信局們用自己的計費系統處理各自的移動電話計費數據。

自動漫遊業務開通後,需要由拜訪地進行通話記錄的處理和計費,再把話單轉到歸屬地向用戶收錢。這個時間多長呢?

舉個例子:一個廣州的用戶於7月底在桂林打了一個電話,桂林的交換機把這個通話記錄寫進磁帶裡,然後等到出賬的時候,把磁帶數據讀出來,進行格式轉換和計費處理後,將通話記錄經廣西的計費中心傳動給廣東計費中心,再轉給廣州電信局,讓他向用戶去收費。

那個時候移動電話的賬期是每月21號到次月20號,所以要等到8月21號處理話單,先用幾天時間從磁帶機裡把數據讀出來,然後進行本地和外地話單的分揀,把外地的話單送到省計費中心,由省計費中心在9月初把話單文件發給廣東省,趕在廣東9月21號出賬的時候,把漫遊費用計入用戶10月的賬單裡。

這個時間是理想值,實際情況要比這個長很多。如果處理數據的時間延長,超過了下一環節的接收時限,只能等待下一週期處理。而如果數據格式不對,下一環節處理不了將退回,需要重新處理;寄過去的磁盤讀不出,需要重新制作。很多用戶拿到漫遊話單和繳費通知時,這電話都打了半年多,甚至還有去年前年的通話記錄,哪兒還記得啊。

而且,第一代模擬移動電話在技術上有缺陷,可以在空中截取用戶的個人信息,通過複製的移動電話,盜用客戶的身份進行通話,而這些通話記在被盜用戶的身上。有不法分子在境外設置信息臺,用盜用的移動電話大量

撥打,賺取境外電話分成。這些通話產生的話費,要不然就由被盜用者支付,要不然就成了郵電部門的壞賬,嚴重的時候一年的損失能達到上千萬。

還有的時候,因為漫遊話單傳遞的時候太久,用戶拒絕支付,或者用戶已經離網,這些錢都收不回來。要解決漫遊話單中轉週期過長的問題,集中式的移動電話計費結算體系呼之欲出。

1995年8月起,我開始從事移動通信的計費結算工作。相對於此前擔任這項工作的同事,我很幸運,接手沒幾個月,領導就批准成立全國移動電話計費結算中心。合同是當年12月15號簽訂的,整整三個月之後的1996年3月15號,這套投資150萬人民幣的系統上線,全國漫遊計費結算體系隨之誕生。

全國漫遊計費結算體系,聽起來高大上,其實是一套非常簡單的系統,只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漫遊話單的傳遞,31個省計費中心把話單文件用撥號MODEM將數據文件傳到總部,由總部進行話單的校驗後,再以文件方式把合格的話單下發拜訪省。二是形成漫遊結算單,總部根據話單的統計結果形成31個省之間的結算對賬單,發給省公司對賬的同時,把數據交給郵電部財務司,相應的資金劃轉在郵電部對各省郵電管理局的財務操作中完成。

話單文件都是各省計費中心按照全國統一的標準做的,總部只是進行檢查、結算,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卻把全國移動電話的漫遊體系從點對點的網狀模式,改變為一點集中的星形網絡。

由於結算體系的優化,漫遊話單的在途時間大大縮短,跨年的延遲沒有了,絕大多數通話可以在通話後2個月內向用戶收費,一個月避免的經濟損失就抵過建系統的錢。

現在看起來,移動電話計費結算中心一期工程就像第一代模擬移動電話系統,雖然簡陋無比,而且存在很多問題,但卻實實在在地解決了現實問題。也正是因為很好地解決了現實問題,才會有後面的發展,在不斷的進步中成長和壯大。

漫漫漫游路(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