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教育孩子就好的方式

歌手汪峰在中感慨的說:有時候陪伴 比血緣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汪峰的大女兒小蘋果的事,汪峰和前妻生下女兒不久就分手了,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失了母親的陪伴,或許是內心對母愛的渴求 ,在汪峰安排章子怡和家人第一次正式見面時,小蘋果便喊了章子怡“媽媽”。一聲媽媽 讓章子怡心疼,也成了母女愛的起點。章子怡在與女兒相處中,用陪伴和愛時刻溫暖著小蘋果。陪伴孩子的每一個生日,禽獸佈置孩子喜歡的房間擺設,陪孩子逛街 還會蹲下身為女兒穿鞋子,放下工作陪女兒去旅行......這些點滴溫暖,孩子都看在眼裡 記在心裡 ,或許對小蘋果來說章子怡早就成了她最美的媽媽。這個後媽用愛和陪伴給了她心靈的慰藉,重獲自信和快樂。

陪伴是教育孩子就好的方式

演員黃聖依與兒子安迪的相處卻是疏離尷尬的,無論她做什麼,孩子都不配合。當老師問安迪:“你覺得最高興的一件事是什麼? 跟爸媽一起做遊戲?還是吃了好吃的” 時,安迪茫然而沉默的樣子,刺痛了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心。這樣我們知道,父母的陪伴是有 有效期的,過了這個有效期 你再想跟孩子親近都沒有機會了。家財萬貫不如陪伴,再苦再難 也要陪伴。

李嘉誠說:“一個人事業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人之初 性本善,孩子出生時 大家都是一樣的,可是後來為什麼有些孩子成了上進樂觀的好孩子,而有的孩子卻成了熊孩子。其實父母的教育很是關鍵,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雖然我們不用把人生中所有時間都放在孩子身上 ,但是也絕對不能用事業去換孩子。如果生下來你就不管不顧 直接丟給老人,那你還不如不生。其實孩子在幼兒時期具有很高的可塑性。他們就像河水源泉,活潑而無拘無束,一旦被導向某一方向,就能改變它的流向。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下,為什麼有的人有所作為,有的人卻很沒用,教育就起到決定性作用。在中國僅有百分之三十點三二的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全職父母比例不到一成。而三分之二的兒童與手機,電腦為伴,僅五分之一的父母重視與孩子的情感溝通。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哪怕父母就在眼前,我們的孩子,過得也像孤兒。

陪伴是教育孩子就好的方式

一個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父母是何種層次的人,取決於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教育。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也是影子。 或許對於孩子來說 成功不是你賺了多少錢,不是多高檔的房子,更不是氣派的車子,而是學校門口的等待,餐桌跟前的笑逐顏開,房子裡的安心陪伴。孩子一生的命運在父母手中,父母若嚴格要求自己 成為孩子表率 努力培養孩子的品德,為開拓他們的美好前程而創造條件。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教育孩子的缺失。

千萬不要因為忙 而忽略對孩子的教育,等你在年老時 一切榮華都是過眼煙雲,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 足夠你晚景淒涼。或許很多人事業和孩子的教育很難平衡,陪伴不是讓你時時刻刻陪著,而是讓你在孩子需要你的時間去陪伴。我相信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會找到自己平衡的方法,只要你想去做 一切都是可以做到的。

一個優秀的孩子就是你全部的原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