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食烹飪技法“熘”的技巧!(上篇)

熘菜的歷史形成

初始於南北朝時期,那時“臆魚”法和“白菹”法,即是熘法的坯胎。宋代以後,出現了“醋魚”等菜餚,即魚(或其他原料)加熱成熟後,澆淋上預製好的芡汁(如今杭州的“西湖醋魚”一菜,仍採用此古法)。

明清以後,“熘”的名詞正式在食書上出現,如清代童嶽薦鎖住《調鼎集》一書中,就有“醋熘魚”一菜。那時,“熘”的調味品多以醋、醬、鹽、糖、香糟、酒等為主,口味上有酸鹹、酸甜、糟香等分別。近代菜餚中的醋熘海參、糖醋熘排骨、糟熘魚片等,即是這些古法的延續和發揚。

中國美食烹飪技法“熘”的技巧!(上篇)

熘的定義:

熘,是將加工、切配的原料,用調料醃製入味,經油、水或蒸汽加熱成熟後,再將調製的滷汁澆淋於烹調原料上,或將烹調原料投入到滷汁中翻拌的一種烹調方法。操作時,要求選料嚴謹,刀工精緻,火候獨到,芡汁適度,才能保持菜餚焦脆、酥香、爽脆、滑軟、鮮嫩、汁亮、味美等不同口味質感特點。

熘類菜餚的工藝流程:

原料改刀成型(整型需剞刀)--------醃製入味-------上漿、掛糊、拍粉----以滑油、油炸、煮、蒸、汆等技法成熟-----另鍋調味汁----勾芡------翻包上原料或澆淋於原料上------出鍋裝盤-----盤式圍邊------上桌食用。

熘類菜餚的選料:

熘的菜餚用料較廣,一般多用質地細嫩、新鮮無異味的生料,如新鮮的雞肉、魚肉、蝦肉、裡脊肉,以及皮蛋和各種青蔬的莖部等。這些原料一般得切成絲、丁、片、細條、小塊等形狀;如整隻的,多用魚。

中國美食烹飪技法“熘”的技巧!(上篇)

熘類菜餚按色澤分:

熘類菜餚按顏色劃分,又有白熘和紅熘之分,白熘的菜餚以精鹽、白糖、白湯、味精、白醋等為主要調味品,成菜色澤潔白;紅熘的菜餚以生抽、紅糟、茄汁等為主要調味品,成菜鮮紅、大紅、老紅不等;黃熘的菜餚以果汁、橙汁、吉士粉、料酒等為主要調味品。

熘類菜餚按口味分:

近代的熘類菜在味型上又有果汁味(果汁豆腐)、醋香型(醋熘白菜)、魚香型(魚香肉絲)、鹹香型(滑熘裡脊)、糟香型(糟熘魚片)、糖醋味(糖醋魚)、荔枝味型(荔枝肉片)、茄汁味(茄汁蝦仁)、甜香味(蜜汁紅果)等分別不同味型。

中國美食烹飪技法“熘”的技巧!(上篇)

熘類菜餚勾芡技法:

熘的菜餚在烹調過程中一般要經過三個步驟,先使原料用油或水、蒸汽加熱成熟,然後調劑或製作芡汁,最後使原料與芡汁混合在一起。在原料與芡汁的混合上,又有三種方法:

1.對汁法。即是原料再加熱過程中,根據菜餚口味要求,將所需調味品調和在一起,成為碗汁。當原料加熱成熟後,將原料放入加了底油的鍋中翻炒,潑入對好的芡汁,使其成熟並均勻掛在原料表面上。如“嫩姜肉絲”一菜,即採用對汁法。

2.澆汁法。即是原料加熱成熟後,盛至餐具中,再將烹製好的芡汁澆淋在原料的上面。如“西湖醋魚”、“珊瑚鱖魚”等菜,整條魚經水煮、過油調味後,乘在魚盤中,再將烹調好的醋汁(食為酸甜味或果汁)澆淋在魚身上。

3.臥汁法即是原料加熱成熟後,先用漏勺撈起,瀝淨油分或水分,然後在鍋中調製芡汁,芡汁濃稠成熟後(有粘性),再放入原料,迅速翻炒均勻。採用臥汁法多為焦熘小型主料的菜餚,因為焦熘的菜餚要保持成菜的焦脆特點,如採用對汁法,芡汁過早潑入,會使原料“回軟”,採用臥汁法即可避免原料“回軟”。 糖醋型的菜餚也是一樣,芡汁中的糖要溶解,需要一段過程,臥汁法即是使糖充分溶解、稠化的過程;當糖醋汁充分溶解、稠化後,在下入原料,迅速翻拌均勻成菜。“鍋包肉”、“糖醋魚丁”,即是採用臥汁法。

中國美食烹飪技法“熘”的技巧!(上篇)

熘類菜餚芡汁分類

1.包芡:也稱抱芡、抱汁芡、吸汁、立芡。一般指菜餚的湯汁較少,勾芡後大部分甚至全部黏附於菜餚原料表面的一種厚芡。包芡要求菜餚原料與湯汁的比例要恰當,尤其是湯汁不宜過多,否則就難以成為包芡:還要求芡汁濃稠度要適中,過大時菜餚原料表面芡汁無法粘裹均勻,過少時又缺乏黏附力,芡汁在菜餚原料表面無法達到一定的厚度。多用於體性較小的焦熘類菜餚,比如:“糖醋里脊”、“茄汁魚丁”、“果汁山藥”。

2.糊芡:指菜餚湯汁較多,勾芡後成糊狀的一種厚芡。它以菜餚湯汁寬而濃度大為基本特徵,多用於焦熘類整型菜餚,不適宜在湯中翻拌,是將芡汁澆淋於原料上。比如:“糖醋黃河鯉魚”、“菊花全魚”、“松鼠鱖魚” 3.流芡:又稱奶油芡,流漓芡,是薄芡一種。其特點類似與糊芡,但濃度要小一些。流芡就是因其在盤中可以流動而得名。它常用於滑熘、軟熘、糟熘菜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