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渺小

接受渺小

2020034

體察萬物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知曉了世界的博大,才能確認自己的渺小,而接受了渺小,才能看到更寬廣的世界。1000 多年前的古人,已有如此辯證的世界觀,並將其留在了丹青繪事中。

接受渺小

匡廬圖 荊浩 五代後梁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從公元 907 年朱溫滅唐到 979 年宋太宗亡北漢,短短的 72 年間,十多個政權交替或並行執政,常年戰爭,賦稅增加。上有暴君,下有酷吏,部分士大夫不堪變故,躲進山中,隱居生活。

荊浩,出生於唐末,後梁時期為避暴亂,不再出來做官,他踏進太行山裡一個叫洪谷的地方,自己耕種幾畝山田餬口,每天谷中畫畫寫生,後得筆端非凡氣度。

他的畫,也許稍顯稚拙,但那雄偉壯闊的大山大水及容納萬象的廣闊視野卻是前代不曾有的——大唐時代,國力強盛,人口眾多,神佛之事、繁華政績和宮廷麗人才是畫家關注的重點,大自然的巍峨,他們或許沒有認真體悟過。

學生關仝( tóng )不曾見到唐朝晚景,這位生於後梁、死於宋前的北方畫家的整個生命線,幾乎與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吻合。他師法荊浩,刻苦研習繪畫技藝,他沉醉山間,幾至廢寢忘食,終成一代宗師。

接受渺小

關山行旅圖 關仝 五代後梁

關仝繼承了荊浩體察自然的方式,放眼於廣闊空間的雄偉氣象,更易被現代人接受。他的畫,往往是危峰突兀,重巖疊嶂,林泉掩映,氣勢浩大。

此時的人們不同於唐代先民,更加崇尚自然之美,他們也信佛道,但隨著禪宗的興盛,宗教儀式性的禮節漸漸被弱化,山間寺觀,隱隱約約,已然不是畫中重點,或者說,退去繁雜的內心體悟,才是根本。

山腳下的行路人,難以辨其面容,也不需要知其面容,他們是誰,他們的身份如何,並不重要。在如此雄渾的山峰下,幾間簡陋的草房,數個渺小的生命,和諧共生,最為動人。

接受渺小
接受渺小接受渺小

山峰、寺觀與行人

此時的繪畫,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真實境界,也是一種與自然和解的無我境界。

與荊浩、關仝所處時代相近,出生在江西南昌的董源,在作品中表現出了一致的世界觀。他亦是放眼世界,將整個大自然做為描繪對象,只是由於身處江南,所見之景與北方不同,多是矮山低丘,所以其筆下的景觀更加圓潤。古籍贊其畫作:“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宋代米芾更是說:“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

天真,極高的評價。

接受渺小

龍宿郊民圖 董源 五代南唐

《龍宿郊民圖》裡,蒼茫的大河,岸邊房屋幾所,郊民十餘人,如果不是細緻觀察,他們極有可能是被忽略的,但也就是這些生命的存在才使得整幅畫和整個自然更有意義,但前提是,面對無盡的世界,需要接受人自身的渺小。

接受渺小

郊民

五代十國雖混亂,但其藝術文化卻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那些倉皇逃離的人們面對大山,驚奇的感受到了世界與自身的強弱對比,他們對大自然認識的變化,直接體現在了審美與繪畫上。

而此種變化,便是宋代藝術繁榮的基石。在這層基石上生長出來的大師中,最具代表性的則是范寬。

接受渺小

雪景寒林圖 范寬 宋代

他留下的《雪景寒林圖》,寂靜如夜,氣勢蒼茫,北方冬日雪後的山林氣象一目瞭然。在這群山巨石、枯木寒柯之下,屋舍中正有一人張門而望,這一不算清晰的瞬間動作,使整幅畫更加幽靜。

接受渺小

屋舍

這個人,或許就是畫家自己。

范寬為畫畫隱居終南山、太華山中,終日坐于山林,縱目四顧,以求真實的山林之勢,而欲得到真實的山林之勢,終要透徹的認知自己。顯然,他山間悟道之時已獲真諦,理解了自己存在的位置,也看到了世界的浩渺無垠。

所以這幅畫中,那位看景人的形象模糊至極,性別和身份無足輕重,重要的是雪景、寒林與他的關係。

接受渺小

圖中的唯一一人

對於古人特別是古代畫家來說,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風光,而是他們的精神訴求,也是他們的人生態度。受道家思想影響的范寬,其繪畫趣味多是來自“天地有大美”的道家美學觀念,所以隱居深山的他,在畫中山腰處留下了一所道觀。道觀的出現,不是偶然,它既作為實景存在,也是其內心的映照——獨處林舍,山間悟道。

范寬之後,宋代局勢漸漸穩定,至徽宗時期,細緻描繪身邊景緻的繪畫風格佔據主流,與山對坐的豪邁慢慢消逝。

那一短暫的歷史時期,是古代山水畫的進取階段,也是古人重新接受自己的重要時刻:

他們親臨踏勘,艱苦跋涉,他們創造了大地山川雄偉壯麗而又富於人情味的景象。他們坦然面對無法被征服的自然,他們也願意接受自己的渺小。

接受渺小

歡迎個人轉發、擴散。公號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