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落: 一念山河成, 一念百草生,是告別,亦是重生

一念成山,一念成海,

鯨落十里,萬物重生。

4月2日,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了一個三米長的自然鯨落。鯨落,是一種非常罕見的自然現象。你知道嗎?鯨落的出現,能給冰冷黑暗的海底,帶來一份長達百年的繁榮,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深海生命的“綠洲”。

鯨是地球上最龐大的哺乳動物之一。在人們的印象中,鯨總是帶著某些神秘又美麗的色彩,它們自由穿梭在一望無際的大海,其形態、動姿、呼吸,優雅又愜意。


鯨落: 一念山河成, 一念百草生,是告別,亦是重生

在我國古代,有許多關於鯨的記載,古人認為它特點有三:

其一,體積龐大

《莊子》:“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

東漢時期,“靈帝熹平二年,東萊海出大魚二枚,長八、九丈,高二丈餘。”

《清史稿》記載,“康熙三年三月,萊陽羊圈口潮上巨魚,長六丈餘,聲如雷,旋死。”

其二,它能吞舟。

唐代韓愈在《海水》中寫道:“海有吞舟鯨,鄧又垂天鵬。”

清代王錫的《哀海賈》中說:“吞舟多長鯨,載山有巨鰲。”

其三、能引起海潮的漲落。


鯨落: 一念山河成, 一念百草生,是告別,亦是重生


《爾雅》中有這麼一段:

“鯨,海中大魚也。其大橫海吞舟,穴處海底。出穴則水溢,謂之鯨潮,或曰出則潮上,入則潮下;其出入有節,故鯨潮有時。”

意思是鯨是海中的大魚,大得可以橫跨海洋,嘴巴能吞下舟。它的洞穴在海底,每次出來時水花四濺,人們稱之鯨潮。潮起潮落,但鯨魚出入有時節。

《古今注》對它冒頭出入海面也有描述:


“鯨魚者,海魚也。大者長千里,小者數千丈。一生數萬子,常以五月六月就岸生子,至七八月導從其子還大海中。鼓浪成雷,噴沫成雨,水族驚異皆逃匿,莫敢當者。其雌曰鯢,大者亦長千里,眼為明月珠。”


這個讓人畏懼的生物,也會經歷死亡。當它預感到自己將要死亡時,會悄悄找尋一片深海海域,然後靜靜地、孤獨地離開。氣絕後,它的身體緩緩沉入海底。然後在這裡點亮一個新的海洋生態系統。這個緩慢而孤獨的過程有一個飽含詩意的名字——鯨落。


鯨落: 一念山河成, 一念百草生,是告別,亦是重生

一鯨落,萬物生。絕非浪得虛名。

當鯨的軀體抵達海底時,很快被盲鰻、睡鯊、深海蟹等生物發現。它們在4-24個月內將鯨魚的90%以上皮肉吞食,便心滿意足的離開。之後一些體型較小的甲殼類生物(如蝸牛和蠕蟲)便在此安家落戶,一邊生活,一邊啃食殘餘鯨屍。等到鯨魚只剩下骨架時,大量的特殊厭氧細菌爬入鯨骨深處,分解其中的脂類,產生可以供細菌生存的氣體。這些氣體能維持海洋生物的生存。當鯨魚身上的全部營養被消耗殆盡,它的殘骸便在海底化作礁岩,成為生物們的棲息之地。


鯨落: 一念山河成, 一念百草生,是告別,亦是重生

這樣一座鯨魚的屍體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這是它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據科學家統計,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個種類13490個生物體依靠鯨落而生。

這場盛大且漫長的鯨落如此悲壯又如此慷慨。它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著自己的生命。

有人說,鯨落彷彿古人神話中的盤古,盤古開天闢地,創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

“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髮為草木”。


鯨落: 一念山河成, 一念百草生,是告別,亦是重生

盤古長著龍頭蛇身,他口裡呼出的氣,頓時變成了風和雨;他呻吟之聲,變成了隆隆作響的雷霆;他睜開雙眼變成了白天,閉上雙眼變成了黑夜;死後,他的手足和身軀,變成了大地和高山;血液變成江河;筋脈變成了道路,頭髮和鬍鬚也變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膚和汗毛,變成了草地林木;肌肉變成了土地;牙齒和骨骼,變成了閃光的金屬和堅石、珍寶;身上的汗水,也變成了雨露和甘霖。

雖然這只是神話,但無論是盤古還是鯨落,萬物皆在輪迴。鯨生於海,長於海,最終反哺於養育自己的海。這場疫情之下,多少人如同鯨落,他們不顧生死,默默保護著我們的健康和生命,可自己卻悄然離開,迴歸塵土。

他們是吹哨人李文亮、是剛剛離開我們的護士張靜靜,是更多犧牲的英雄烈士,他們不曾離開,他們以另一種生命在延續……


鯨落: 一念山河成, 一念百草生,是告別,亦是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