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孫中山眼中的“女中堯舜”

黃興、陳其美一行人在袁世凱和孫中山的邀請催促之下來到北京。當天晚上,滿清皇族奉隆裕太后旨意,在金魚衚衕那桐住宅舉行歡迎會,孫中山當場表示:“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

隆裕太后:孫中山眼中的“女中堯舜”

隆裕太后(資料圖)

出處:《環球人物》2012年第4期


在“民國紅粉”這個系列裡,有一個人不可遺漏。雖說百年曆史,波譎雲詭,她被當代史家輕輕帶過;雖說她本人在民國生活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年。但不可否認,當民國大幕開啟之時,她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不錯,她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


100年前的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中國傳統曆法的辛亥年臘月廿五,剛剛6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奉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的懿旨下詔遜位。《清帝遜位詔書》及其他兩道配套詔書連夜頒佈,一舉打破了中國社會南北雙方分裂敵對的政治僵局。真正意義上的南北統一、五族共和或者說完整全面、共和立憲的中華民國,應該從這一天開始算起。政治學家高全喜在《立憲時刻》一書中,把《清帝遜位詔書》的頒佈稱之為“中國版光榮革命”。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以一場沒有流血衝突的“光榮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統治。作為大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隆裕太后則是“中國版光榮革命”的終極決定者。


常常一副很悲傷的樣子


《清史稿》中,對隆裕太后的記載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德宗(即光緒皇帝)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都統桂祥女,孝欽顯皇后(即慈禧太后)侄女也。光緒十四年十月,孝欽顯皇后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為皇后。二十七年,從幸西安。二十八年,還京師。三十四年,宣統皇帝即位。稱“兼祧(音同‘挑’)母后”,尊為皇太后。上徽號曰“隆裕”。宣統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遜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諡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合葬崇陵。


清同治八年,也就是1868年的正月初十,小名喜子的葉赫那拉·靜芬誕生在北京東城朝陽門內芳嘉園。她的父親桂祥是一名擁有都統銜的武官,她的嫡親姑姑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正在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在眾多姐妹中,她是從小就被慈禧太后選中的“兒媳婦”,據說慈禧太后很早就給桂祥留話:喜子不要嫁給別人。


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只有4歲的愛新覺羅·載湉被慈禧太后挑選為同治皇帝的繼承人,從而成為光緒皇帝。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奕譞(音同“宣”),是同治皇帝的叔父,母親是慈禧太后的同胞妹妹。到了1889年,也就是光緒十五年的正月廿七,19歲的光緒皇帝與21歲的表姐靜芬舉行大婚典禮,靜芬從此入住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開始掌管後宮大權。與靜芬一起嫁給光緒皇帝的,還有禮部侍郎他他拉·長敘的兩個女兒,其中16歲的瑾嬪後來晉升為瑾妃,14歲的珍嬪後來晉升為珍妃。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及其皇后、皇妃逃往西安,臨行前把依仗光緒皇帝的寵愛而賣官干政的珍妃沉入井中。


美國傳教士赫德蘭1888年來華傳教,他的妻子在2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是許多朝廷貴婦們的私人醫生。赫德蘭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一書中轉述妻子的話說:隆裕皇后長得一點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傷的樣子。她稍微有點駝背,瘦骨嶙峋,臉很長,膚色灰黃,牙齒大多是蛀牙。太后、皇上接見外國使節夫人時,皇后總是在場,但她坐的位置卻與太后、皇上有一點距離。有時候她從外面走進大殿,便站在後面一個不顯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她就會退出大殿或者到其它房中。她臉上常常帶著和藹安詳的表情,總是怕打擾別人,也從不插手別人的事情。


隆裕太后:孫中山眼中的“女中堯舜”

隆裕太后:孫中山眼中的“女中堯舜”

隆裕太后:孫中山眼中的“女中堯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