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濟學家的預言總是失敗?

我們經常發現經濟學家們有著優秀的背景,傲人的履歷,極高的智商,但是往往現實中,他們所做的預測卻頻頻“打臉”.這到底是為什麼經濟學家們的預言總是失效呢?


為什麼經濟學家的預言總是失敗?

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大多數的金融模型,它們的假設前提是“理性人”

在金融上“理性人”代表是能夠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資源為自己取得最大的效用,利潤或社會效益的個人,企業,社會團體和政府機構。

簡單來說,你就理解為一個人是理智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

眾多的金融模型成立前提是理智人,但人可能做到完全理智嗎?人是一個很複雜的高級動物,是有情感的情緒的。正是因為這些感性成就了人,也摧毀了人。


為什麼經濟學家的預言總是失敗?

08年金融模型的集體失敗

在2007年早期,全球的非金融企業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的表現都處於格林斯潘(前美聯儲主席)所見過最好的狀態。當年7月19日,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收盤達到歷史新高,然後由於新房銷售數據不佳,股價連續下跌,同時美國最大的抵押貸款機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對前景做出了悲觀的預期,在這雙重打擊下,加劇了市場的擔憂,悲觀正在瀰漫。

在2007年8月9日,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被披露持有鉅額美國次級抵押證券,並已出現違約。該消息被披露當天的晚些時候,歐洲中央銀行(ECB)即向其注入大筆準備金。8月10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中央銀行與歐洲中央銀行聯合開展了2001年以來的首次全球協同行動。危機的徵兆開始出現了。

不過接下來,市場還是迅速擺脫了壞消息的影響,股價收復失地,並在2007年10月9日再創新高。不過裂縫已經出現,隨著危機的蔓延,股價開始掉頭,進入連續11個月的下跌期,直至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到2008年9月15日雷曼事件爆發時,全球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值損失已達16萬億美元。而在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後的數週內,市值損失更是翻了一倍以上,致使全球股票市值累計下跌接近35萬億美元,或者說超過一半。此外還有住房資產數萬億美元的損失(僅美國就高達7萬億美元)、非上市公司和非公司類企業的損失。最終,全球資產的總損失達到令人驚愕的將近50萬億美元,相當於2008年全球生產總值的1/5。

在這場危機發生之前,經濟學家們看著預測模型一切正常,覺得市場會繼續欣欣向榮。而且,在危機發生時,也沒預料到這次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影響。模型在這次危機中徹底的失敗了,經濟學家們的預測也敗得體無完膚。

為什麼這次危機造成的影響會大大超乎預測呢?

在危機爆發前,風險控制管理(風控)的模型對於“尾部”極端值的預測是過“瘦”的。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模型低估了極端下跌也就是崩盤的概率。所以造成了大家沒有很好的防範。模型也在當時危機中失效了。

我們之前講過,模型成功的前提是“理性人”,但你想想看,股票猛跌的情況下,人能做到理性嗎?所以這也就造成了恐慌性拋盤,恐懼心理在自我強化的循環中被無限放大,最後政府進行了干預,才穩住了市場情緒。

經濟學家們的預測是要基於模型的,這次危機中模型失效,經濟學家們的預測也隨之失效了。不過,也正是這次危機,對於風控的“尾部“極端值,大家也有了新的認識,推動了風控模型的發展。

其實對於未來的預測,經濟學家們都是基於模型做了一個成功概率較大的預測,並不是絕對的,玩的是概率遊戲,而且這個遊戲成立是有前提假設的。但是愛因斯坦曾說過“上帝不擲骰子“

文獻參考:

美,艾倫·格林斯潘《動盪的世界》2014-2,中信出版社


您的支持是我們創造優質作品的動力,給您帶來有價值的內容文章~


為什麼經濟學家的預言總是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