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35條】麻黃湯 太陽病和流行性感冒的關係

【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原文淺析】傷寒表實證麻黃湯證的症狀:頭項痛 發熱(前期可以暫無發熱) 身疼 腰痛 骨節痛 惡寒惡風(以惡寒為主)無汗 氣喘 嘔逆 脈浮緊。

【深度解析】

風傷衛寒傷營:中風是風邪傷衛,傷人較淺。傷寒則為寒邪傷營,傷人較深。這是大部分註解傷寒論的常規解釋。(我接觸過的郝萬山,劉渡舟,倪海廈,黃元御,姚何生等都是這種觀點)

胡希恕對傷寒論的理解,傷寒傷表皮,中病在皮毛,可以一汗而解。中風的程度比傷寒重一點,在表皮內,體質相對虛一點,需要用到生薑大棗一些芍藥生薑大棗和營養胃的藥。

不管他們怎麼解釋傷寒論,傷寒表實證就是上述幾個辯證要點,這個結果是不變的。

【病因病機】寒邪由衛透營,既外閉衛陽,又內傷營血。寒性凝滯、收引,主痛。寒邪襲表,營血運行不暢,經脈筋肉拘緊,故見諸痛證。

惡寒是傷寒的必見證。因寒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衛陽被傷以後就會出現惡寒。

寒主收引閉斂,可閉塞全身毛竅腠理,故見無汗。

衛陽之氣被寒邪閉鬱,不得宣洩,故見發熱。

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閉無汗,影響肺氣的宣發,故作喘。

太陽傷寒證應見浮緊之脈,而且寸關尺三部都浮緊,方屬太陽傷寒正證。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15g(去節) 桂枝二兩10g(去皮) 甘草一兩5g(炙) 杏仁七十個10g(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1800ml,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500ml,去滓。溫服八合160ml,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麻黃湯為發汗散寒,解表逐邪的峻劑,是治療太陽傷寒證的主方。

麻黃髮汗散寒,開毛竅,啟閉平喘;

桂枝通陽,助麻黃以發散風寒;

杏仁利肺平喘,並且可助麻桂解表發汗;

甘草和中護正。

麻黃湯證在如今已經不多見了,一般情況在北方寒冷地區想多南方多,冬天相對於夏天要多一點,也不是說夏天沒有,現在有空調嘛。現如今大部分人體質不太好,腠理疏鬆,很難形成表實證。張仲景那時代的傷寒病也不是現在的普通感冒那種,基本是流行性感冒重症,帶傳染的。普通感冒一般以頭面部症狀為主,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咽痛之類的。流行性感冒的全身症狀中,頭面部症狀輕,這個就接近於張仲景傷寒論中的太陽病了。如果症狀上符合惡寒比較重,發熱,不出汗 全身關節痛(頭項 腰部 腿部)手腕部一摸脈,寸關尺三部脈都是浮緊脈,就跟繃緊的弦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