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何有很多大臣投靠了清朝?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大家應該不陌生吧,這句話是稱讚明朝的。明朝自建國以來不管是對待蒙元還是對瓦剌以及後金,高層採取的都是以牙還牙,明朝一朝,一直堅持著“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的“四不政策”,所以明朝的皇帝都很有骨氣。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何有很多大臣投靠了清朝?

朱元璋開國當上皇帝之後,對北元進行了幾次北伐,徹底將蒙古人的實力趕出了長城以北。永樂大帝朱棣更是直接將都城遷到北京,這就是所謂的天子守國門。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明朝高層直接讓明英宗的弟弟當了皇帝,杜絕了瓦剌的敲詐勒索的念頭,北京保衛戰一戰瓦解瓦剌的攻擊。

明朝最愛玩的皇帝朱厚照,生性頑劣,遊戲人間,居然還親自組織了對蒙古小王子的圍殲戰。

萬曆皇帝不理朝政幾十年,依然對外發動的三次大的戰役,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即便是崇禎皇帝在明末江山風雨飄搖之時,也力主對後金用兵,即便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不想受辱,直接自己吊死煤山。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何有很多大臣投靠了清朝?

所以明朝的骨氣,主要是針對最高統治者皇帝來說的,至於投降大清只不過是幾個軟骨頭而已,代表不了大明。

讀書人中最典型的是明末東林黨人,東林書院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可謂是傳唱千古,作為對抗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的主要力量,東林黨在江南乃至全國聲望極高,簡直就是高尚和正義的化身。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何有很多大臣投靠了清朝?

比如,明末著名的秦淮八豔中的李香君嫁給了侯方域;董小宛嫁給了冒闢疆;顧橫波嫁給了龔鼎孳;柳如是選擇了爺爺輩的東林黨領袖錢謙益,南明敗落之跡,還留下個“水太涼”事件。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何有很多大臣投靠了清朝?

南明王朝勉強維持一年多後,南京城破,帶頭跪在城門口迎接清軍的正是東林黨領袖錢謙益和他的東林黨。

崇禎自殺前,1644年那個春天,崇禎皇帝數次屈尊找這些知識分子、名士兼大地主、資本家籌錢,都被他們隨便打發了。貌似正義化身的東林黨人,多出身於江南工商地主集團利益,工商業和田產是他們的根基。也正是這幫子讀書人,一次次讓崇禎皇帝放棄了南遷的計劃。

結果城破後,多數人第一時間跑去拜賀新主子李自成;另一部分南下了弘光政權,一年後又組團開城投降,第一時間剃了金錢鼠尾表忠心。還留下了“水太涼”、“頭很癢”(錢謙益)和“我願欲死,奈小妾(顧橫波)不肯何。”(龔鼎孳)兩段“佳話”。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何有很多大臣投靠了清朝?

反倒是常年被東林黨人大罵“小人誤國”的馬士英,竟然做出了悲壯的抉擇:率領殘部在江浙一帶堅持抗清,直至被俘殉國。然而,在那些投降的東林黨人筆下,馬士英卻成了被俘後搖尾乞憐求生的“奸佞”。

最為諷刺的事,這些東林黨人選擇了投誠,但是明亡後,與中國相鄰的朝鮮卻有很多人選擇了自殺以身殉大明。甚至,有些死士對皇太極進行了刺殺,以表達忠心;朝鮮有個崔姓大使聽到崇禎皇帝自縊而亡的消息後,他歷經艱辛的來到崇禎皇帝的墓前,整整十天不吃不喝,活活的將自己餓死在了崇禎的墳頭,為崇禎和明王朝殉葬。朝鮮對清朝表面臣服,但是暗地裡還是使用明崇禎年號長達200多年。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何有很多大臣投靠了清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