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沪”大门,让这些导游自豪且“终身感动”

进入三月,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内防扩散、外防输入”阶段,上海虹桥、浦东两大国际机场成为疫情防控前沿阵地,“国门”一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严防境外输入性疫情,上海全市上下都铆足了劲。

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统一部署下,3月8日起,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联合闵行区旅游协会、上海国旅、锦江旅游等发起志愿者招募活动,征召一批意大利语、日语和韩语等小语种导游翻译志愿者,第一时间奔赴两大国际机场,24小时值守口岸防控前沿,协助境外旅客落地后的现场沟通及信息登记,为入境海外客人做好翻译、解释和疏导工作,共同守护上海这座安全之城、温暖之城。

在浦东国际机场外国人入境填表处,几位身穿防护服的“大白”用流利的外语协助着不同国家的入境人士填写相关表格。志愿者之一、上海锦江旅游股份公司入境中心日本部经理张琦说着带东京口音的日语,热情地招呼着日本入境旅客。看到他的防护服上写着“张芯瑜”,有个略懂中文的日本旅客问道:“张先生,这是您的名字吗?”“不,那是我女儿的名字。”张琦说。

谈及为何把女儿名字写在防护服上,张琦说,这次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妻子和女儿非常支持,将女儿的名字写在防护服上,可以带给自己动力。“战斗在武汉抗疫第一线的医生、护士有不少和我女儿差不多年龄,我这也是带着女儿向她们学习。”

张琦是锦江旅游日本部的骨干,年过不惑的他本来不在征召之列,但还是请缨走到抗疫一线。尽管只有短短两天的志愿服务经历,他却在微信朋友圈内写下了“终身感动”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为资深旅游人,张琦一直把“旅游就是感动”作为工作座右铭,坚持细腻服务游客。据了解,在参加此次志愿服务前,他也一直默默支持着抗疫工作。国内口罩等物资紧张,张琦便与身在国外朋友们取得联系、建立群组,筹措医疗物资,通过多方努力,从国外筹得医用口罩与护目镜,全部捐献给武汉协和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

尽管来沪的日本旅客已经准备好相应的材料,但他们还是有许多无法理解的事情,作为“讲解员”的朱亚军——来自上海锦江旅游股份公司的日语翻译志愿者,要一一为他们理清头绪。“特殊时期,入境的游客不太清楚我们国家现行的措施,我们需要向他们解释清楚。”朱亚军说。

志愿服务期间,朱亚军遇上的一个“小插曲”令他至今记忆深刻。原来,一名日本旅客对于护照保管举措表示不解,而沟通不畅导致对方很不耐烦,情绪有些激动。朱亚军便上前用日语耐心为其解释相关规定,“日本法律规定护照必须由本人保管,处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中国规定护照需先由工作人员保管,入境人员在社区隔离14天后才能取回护照。听了我的解释,这名日本客人逐渐平静下来,并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

回忆自己的志愿者经历,朱亚军表示“挺自豪的”,“没想到有一天,自己所学知识能全部派上用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同样,上海锦江旅游股份公司入境中心欧美部经理夏谦也参加了志愿工作。为了家人的安全着想,做志愿者期间他选择在外自我隔离。听着家人的声声叮咛、吃着家人送来的热饭,心头始终是暖呼呼的。“有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我做志愿者有了无穷的动力。”

在上海机场口岸防疫一线,还有一对“夫妻档”韩语服务志愿者——上海环世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金波和他的夫人、外联部经理金英实,他们也是首批参与“国门”协守的志愿者成员。

当时,由于防护服紧张,首批志愿者需要使用两次后才能换新防护服。每天志愿工作结束,金波夫妇便会将防护服带回家用消毒水清洗后再次使用,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周。

当被问及为何夫妇一同成为志愿者,金波毫不迟疑地说,“国家有难,共克时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参与。我们做这件事也算是给家中的两个孩子做榜样,孩子在上网课时还会自豪地跟同学说我们当志愿者的事。”

3月25日零时起,虹桥机场暂停所有国际、港澳台的进出港航班业务;3月28日,中国外交部、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暂时停止持有效来华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外国人入境。来自上海各旅行社的小语种导游志愿者在机场奋战二十天后,志愿工作暂时告一个段落。

有人说,在物资短期紧张、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志愿者们依然坚守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于国家,是大爱;于家庭,是挚爱。而这些义无反顾地协守“国门”的“逆行者”身影,将深深刻录在上海旅游发展的光荣册上。(范婷婷)

原题:《守“沪”大门有我在——记上海两大国际机场抗疫旅游志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