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沒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會成為第二個南宋嗎?

9426372898


首先,“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明朝皇帝們從來沒有自己說過,都是後人的牽強附會。

其次,“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明朝皇帝倒確實是做到了。從朱棣遷都北京到朱由檢煤山自縊,276年輪迴下來,倒成了個完美的詮釋。

那麼,如果崇禎帝像南宋皇帝那樣南遷,會不會也和南宋一樣,至少能偏安一百多年呢?

我的觀點是不會。

雖然都是女真,但是金人和滿清還是大不一樣的。

一是體量上。

金國滅掉遼國後,已經佔據了它除蒙古以外的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大體上,包括投降的契丹、漢族等各族人口在內,有500多萬,女真本部落的人口,也達到了100多萬,這樣的體量,比八旗高出幾個數量級。從努爾哈赤到多爾袞,兩代人征戰數十年後,滿清的體量總共也就只有幾十萬人,多爾袞出兵山海關時,能帶出來的兵力總共是十萬左右,這裡面已經包括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八旗在內的兵力,留守瀋陽的只有一萬多名老弱殘兵,而對金國來說,拉出一支十萬人的軍隊並不吃力。

以金國的體量,尚且無法在北宋南遷後一口吃掉對方,以滿清的體量,如果崇禎南遷,更沒有可能迅速入主中原。

二是局勢上。

金國吞下遼國後,形成了對宋朝的強大壓力,時時刻刻虎視眈眈,想要出兵滅宋,並且它確實有這個實力。

對滿清來說,並不是這樣。

當時的局勢,可以說是天下三分,除了滿清,還有個李自成。

滿清急著要入關,李自成急著要拿下山海關,這兩股勢力的決戰在所難免,否則李自成就被夾在中間,兩頭捱打,拿下山海關,可以避免被清軍包抄。

以李自成在北京的表現來看,吳三桂肯定是不會降順的,他很可能還是按照原來的劇本——與多爾袞合作。

這樣,李自成還是將被擊敗,而以他對明朝官紳的政策,還是會民心盡失,倉皇逃回陝西。

那麼,如果清軍能拿下北直隸到山西的地盤,能否威脅南京呢,我的答案是不會。

因為清軍入關之初,並沒有民心支持,許許多多明朝官紳都南下逃到南京弘光帝那裡,而如果坐鎮南京的是崇禎,號召力必然更大,清軍要想收買民心,是難上加難。

另外,清軍趕走大順軍後,它在北方的統治並不穩固,時而爆發起義,而且打出的都是明朝的旗幟,這是很大的不穩定因素,假使崇禎出兵北伐,後方不穩將使滿清疲於應付,它要消化佔領地,沒有十幾二十年很難完成。

而南遷的明朝,和西撤的大順會給它這個時間嗎?我看不會,反而會趁機捲土重來,收復失地,如果得不到漢人的支持和效忠,滿清根本無法長期維持在關內的統治,退回關外成為必然。

三是收復失地的決心上。

南宋偏安一隅後,皇帝沒了進取之心,就算有岳飛這樣不世出的將領,趙構也不打算收復故土,反而擔心岳家軍坐大,害死了岳飛,自毀長城。

這種情況,在明朝皇帝上不會出現。

崇禎雖然能力平庸,但性情剛烈。在關外與滿清死磕時候,滿腦子想的就是如何復遼。

如果退到南京,恐怕時時刻刻想的,就是如何恢復北京。

明朝的其他君臣,對於北伐也始終念念不忘。

從“弘光”“隆武”等南明皇帝的年號上,就能看得出來。

弘光——弘揚大明,恢復故土。

隆武——效仿漢光武帝故事,再續大明。

紹武——繼續隆武之政。

弘光朝非常昏庸,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曾經組織了一次失敗的北伐。

隆武朝,皇帝並沒有兵力,軍隊大部分都被軍閥鄭芝龍控制,就算這樣,還是發動了幾次北伐,有內閣首輔黃道周的悲劇北伐,湖廣總督何騰蛟聯合湖南巡撫堵胤錫的收復湖北之戰,還有何騰蛟自己發動的一次湖北戰役。

在浙東的魯監國朱以海,也多次下令部下渡過錢塘江,攻擊餘杭、杭州等地。

北伐,是明朝君臣矢志不渝的一個目標,如果實力許可,必然會發動。

這樣的決心,比趙構等南宋皇帝可強多了。

所以,如果崇禎南遷,註定不會偏安江南,成為南宋,必然要與滿清和大順一決死戰,並且,很有可能成功。


小院之觀


一、大明王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這個是大明祖訓,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二、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們可以看出,大明皇帝們或許荒淫無道,但是,無不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建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後來則遷都北京,遷都的目的,則是為了“天子守國門”。


而從明英宗開始再到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則是國難臨頭也沒有捨棄皇都自己逃跑,這正是“君王死社稷”。

三、反觀。滅亡的直接原因是漠北遊牧民族對宋朝農業生產關係的毀滅性打擊,靖康之難中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女真人俘虜,包括皇后,嬪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員和宮廷女官、大臣,宮廷樂師,廚師等都被女真人俘虜北上,康王趙構得以倖免


所以,大明王朝如果沒有這樣的國策,肯定也很快會被後金和蒙古很快就消滅了。

我是史上雜談,一個歷史愛好者,以史會友,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共同探討。謝謝閱讀。


史上雜談


如果明朝沒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話,會成為第二個南宋嗎?答案是絕對不會,因為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這個王朝除了國家富有,我真的說不出什麼其他的優點了!



明太祖朱元璋,草莽出身,最後卻成為天下第一人,大治天下,奠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英雄氣概。歸根結底,還是朱元璋平民出身,深知百姓疾苦,這與崇尚無為而治的書生王朝宋朝是有根本上的區別!


宋朝朝廷文武官員的比例已經嚴重畸形,什麼臨陣換將,書生為將,在宋朝都是常見的事情,武將的地位嚴重被打壓,生存空間被壓縮,所以整個宋朝難出幾個曠世名將!戰爭將起,一群書生侃侃而談,又能有什麼用呢?

在反觀明朝,每個代都有名臣良將輩出,這些人對國家或利活弊,但終究是一致對外的,至少這一點宋朝就比不上!

熟悉歷史的人,很多人對宋朝有偏見,終歸是這個王朝太過於懦弱!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加個關注唄,謝謝您的鼓勵!


史料小王爺


談談我的看法,我覺得會。而且我還覺得不但會,說不定還會提前完蛋。

第一,明朝軍隊墮落的速度很快,甚至可以說太快,以洪武年間曾經趕跑蒙古鐵蹄的洪武年間的明軍為例子,僅僅二十來年,就被崛起於北京的朱棣麾下的燕山三衛和朵顏三衛的騎兵給幹挺了——朱棣的靖難之役。



這還沒完,朱棣雄起頻繁毆打塞外蒙古沒幾年後,仁宣之治不過十年,明英宗御駕親征就連瓦剌一部也先太師都幹不過了,皇帝自己都被俘虜了——要知道,瓦剌可比不上十年前的蒙古殘部和二三十年前的北元軍隊。


要明英宗年間的那場北京保衛戰打輸了,八成就又是一個靖康之恥的重演。話又說回來了,若非北京是首都,尋常守將哪個有閒心認真防守?

第二,大明如果把首都放在南京,而非北京,按照大明已經明確天子守國門的情況下依然堅持代代縮邊的尿性,沒多久北方九邊就要丟個精光,到時候內地就是遊牧民族的草場——嘉靖年間的河套不就丟了嗎?

第三,如果大明遇到像北宋那樣的慘劇,大概率不會有南宋那麼好的結局——因為大明的藩王實在太多了,到時候就是南明爭位的提前預演,吃棗藥丸。


戴老師講歷史


如果只論氣節跟抵抗外族的決心。明朝的皇帝比宋朝的皇帝要強。但是宋朝的臣民比明朝的臣民要有骨氣的多!南宋面對當時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可是硬抗了五十多年,期間幾乎沒有多少汗人投降倒戈蒙古,崖山之役很多大宋臣民帶著皇帝跳海,寧死不屈。而明朝被區區人口只有幾十萬的滿族征服,清軍入關後,短短十幾年天下幾乎是傳檄而定,期間多少大明軍臣投降倒戈為滿人前驅。

所以評定一個朝代是否有氣節有骨氣不能單看皇帝,還要看他的臣民!


arca驚鴻


大明真腐敗,大明皇帝個個壞。大清真偉大,大清皇帝個個帥,英明神武長的帥,殺的漢奴叫主子。對內打仗有一套,對外屈膝又投降,見了洋人喊爺爺,賣國條約太少了!割地又賠款,寧給洋人也不給漢家奴!可笑漢後人,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這樣的奴才誰不愛!是我我也用這幫狗奴才!


人之無良


首先,“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明朝皇帝們從來沒有自己說過,都是後人的牽強附會。

其次,“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明朝皇帝倒確實是做到了。從朱棣遷都北京到朱由檢煤山自縊,276年輪迴下來,倒成了個完美的詮釋。

那麼,如果崇禎帝像南宋皇帝那樣南遷,會不會也和南宋一樣,至少能偏安一百多年呢?

我的觀點是不會。

雖然都是女真,但是金人和滿清還是大不一樣的。

一是體量上。

金國滅掉遼國後,已經佔據了它除蒙古以外的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大體上,包括投降的契丹、漢族等各族人口在內,有500多萬,女真本部落的人口,也達到了100多萬,這樣的體量,比八旗高出幾個數量級。從努爾哈赤到多爾袞,兩代人征戰數十年後,滿清的體量總共也就只有幾十萬人,多爾袞出兵山海關時,能帶出來的兵力總共是十萬左右,這裡面已經包括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八旗在內的兵力,留守瀋陽的只有一萬多名老弱殘兵,而對金國來說,拉出一支十萬人的軍隊並不吃力。

以金國的體量,尚且無法在北宋南遷後一口吃掉對方,以滿清的體量,如果崇禎南遷,更沒有可能迅速入主中原。

二是局勢上。

金國吞下遼國後,形成了對宋朝的強大壓力,時時刻刻虎視眈眈,想要出兵滅宋,並且它確實有這個實力。

對滿清來說,並不是這樣。

當時的局勢,可以說是天下三分,除了滿清,還有個李自成。

滿清急著要入關,李自成急著要拿下山海關,這兩股勢力的決戰在所難免,否則李自成就被夾在中間,兩頭捱打,拿下山海關,可以避免被清軍包抄。

以李自成在北京的表現來看,吳三桂肯定是不會降順的,他很可能還是按照原來的劇本——與多爾袞合作。

這樣,李自成還是將被擊敗,而以他對明朝官紳的政策,還是會民心盡失,倉皇逃回陝西。

那麼,如果清軍能拿下北直隸到山西的地盤,能否威脅南京呢,我的答案是不會。

因為清軍入關之初,並沒有民心支持,許許多多明朝官紳都南下逃到南京弘光帝那裡,而如果坐鎮南京的是崇禎,號召力必然更大,清軍要想收買民心,是難上加難。

另外,清軍趕走大順軍後,它在北方的統治並不穩固,時而爆發起義,而且打出的都是明朝的旗幟,這是很大的不穩定因素,假使崇禎出兵北伐,後方不穩將使滿清疲於應付,它要消化佔領地,沒有十幾二十年很難完成。

而南遷的明朝,和西撤的大順會給它這個時間嗎?我看不會,反而會趁機捲土重來,收復失地,如果得不到漢人的支持和效忠,滿清根本無法長期維持在關內的統治,退回關外成為必然。

三是收復失地的決心上。

南宋偏安一隅後,皇帝沒了進取之心,就算有岳飛這樣不世出的將領,趙構也不打算收復故土,反而擔心岳家軍坐大,害死了岳飛,自毀長城。

這種情況,在明朝皇帝上不會出現。

崇禎雖然能力平庸,但性情剛烈。在關外與滿清死磕時候,滿腦子想的就是如何復遼。

如果退到南京,恐怕時時刻刻想的,就是如何恢復北京。

明朝的其他君臣,對於北伐也始終念念不忘。

從“弘光”“隆武”等南明皇帝的年號上,就能看得出來。

弘光——弘揚大明,恢復故土。

隆武——效仿漢光武帝故事,再續大明。

紹武——繼續隆武之政。

弘光朝非常昏庸,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曾經組織了一次失敗的北伐。

隆武朝,皇帝並沒有兵力,軍隊大部分都被軍閥鄭芝龍控制,就算這樣,還是發動了幾次北伐,有內閣首輔黃道周的悲劇北伐,湖廣總督何騰蛟聯合湖南巡撫堵胤錫的收復湖北之戰,還有何騰蛟自己發動的一次湖北戰役。

在浙東的魯監國朱以海,也多次下令部下渡過錢塘江,攻擊餘杭、杭州等地。

北伐,是明朝君臣矢志不渝的一個目標,如果實力許可,必然會發動。

這樣的決心,比趙構等南宋皇帝可強多了。

所以,如果崇禎南遷,註定不會偏安江南,成為南宋,必然要與滿清和大順一決死戰,並且,很有可能成功。


堅直聯繫我


相比重文輕武的宋朝,明朝儘管尚武得多,但是從使用廷仗對待百官,通過廠衛監視臣民開始,明朝統治者就與廣大群眾離心離德,經濟上海禁制度極大限制了工商業發展,導致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高失業率下的民生問題,加上理學思想倫理綱常禁錮文化,造就大批愚忠者和偽君子,愚忠者不顧人民死活(比如史可法、閻應元抗清導致屠城),偽君子見死不救(比如李自成攻陷北京前,崇禎皇帝眾叛親離),所以,明朝可以說是最差勁的大一統朝代,無法與宋朝同日而語。


雜而學之


只有一聽到這句話就想吐,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過去是反清復明的這幫政治投機分子用來美化明朝的,現在純粹是忽悠傻逼的。

先說天子守國門

首先是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了侄子的皇位,把都城定在北京。叔叔奪侄子的皇位羞恥嗎?羞恥。能不能在南京即位呢,不能。因為南京多的是反對者,包括被滅十族也不低頭的方孝孺。所以只能把都城定在燕王老巢北京。是不是為了守國門?不是,純粹是政治上的考量而不是軍事上的。

後來的天子是不是樂意守這個國門呢?土木堡事變,明英宗被俘,瓦剌兵臨北京城下。兵部侍郎于謙擁立朱祁鈺即帝位,朱祁鈺和一幫大臣想法就是南遷,他們根本就不想守國門好吧!于謙力排眾議(主要是手裡有兵),就是不南遷,最終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迫使也先議和(咦,明朝也要議和哦!)

再說崇禎帝,李自成打過大同以後,崇禎不止一次想跑。但為啥跑不了呢?因為崇禎是一個混蛋領導,功勞都是自己得,背鍋都是下屬背,剷除魏忠賢的閹黨集團給了他極大自信,真以為自己是中興明君了。他對下屬非常刻薄,內閣大學生首輔換了一撥又一撥,被他砍了腦袋的高級官員有五十多個。崇禎想南遷這事,大臣們都清楚,但提出南遷這事風險極大:明朝士大夫罵人功夫一流,東林黨人處處站在道德制高點,引經據典,動議南遷的人輕則被罵到懷疑人生,嚴重一點烏紗帽隨著人頭都要丟了;因為有于謙北京保衛成功的先例,沒人敢提議南遷;崇禎這樣的領導,等著大臣們給臺階他順坡下驢,但是如果要背鍋肯定有人要掉腦袋的。所以,結果就是,皇帝想跑但等著有人提議,大臣知道皇帝想跑但就是不出頭。

崇禎上吊之前對這幫大臣恨之入骨,恨恨的說“諸臣誤我”,想必心態不是要守國門或死社稷吧?

再說君王死社稷

搞清楚明末天下大亂,是誰的責任?陝西餓死那麼多人不開倉放糧?因為要平亂因為要和女真人打仗,一次又一次提高稅收,百姓不堪重負,不得不反。還死社稷?老百姓早就盼著你死好不好。

萬曆嘉靖,接近一百年時間,兩個皇帝分別持續幾十年時間不上朝,在歐洲開始大航海時代,工商業突飛猛進發展的時候,大明王朝猶如一個無頭殭屍。什麼概念?大明王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幾十年不去辦公室,這樣能不被ST?扯什麼君王死社稷?玩呢?

百姓被玩死,官僚體系被玩死,軍隊體系也被玩死。到1644年,眾叛親離,恥辱的死去,與江山社稷無關。

後來畢竟是南遷了(看清楚,他們並沒有守國門啊!)南明小朝廷,各方面條件優於東晉,優於南宋:有完整的領導班子,江南第區富庶生產未被破壞,要軍隊有軍隊要錢糧有錢糧,有長江淮河這些天險阻隔,容易劃江而治。但僅僅堅持了一年,就亡於一地雞毛的黨爭內鬥。後來的各種末代皇帝,逃到緬甸,逃到臺灣,死的死,降的降。

並沒有守國門,並沒有死社稷。


旅行顧問招財貓


個人認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只能是一種態度,不能作為穩坐江山的保證,無論哪朝哪代,開國之初都是威震四海,臣服八方,經過幾代的享樂,出現國力衰退,才導致覆滅!所以說只要象我們現在保持兵強馬壯,國富民強,再有著“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的雄心壯志,那麼,我中華民族就能永遠屹立在世界之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