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一、笔画起收笔

1、笔画的起收是作出一些差异化安排,体现作品丰富性的最常的手段,书圣王羲之当然是此道高手啦。

看第一个字,两横的起笔,一个是斜向起笔,一个是纵向起笔然后有转的动作,两横的起笔角度差异明显。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再看"面"的第一横,典型的切笔,铺毫,凌厉爽劲。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三横的收笔方式也完全不同。

二字第一横的收笔是顺势提笔下行。

第二横的收笔则有明显的提按调峰的动作,然后向斜下出锋。

面字第一横的收笔竟然是向上提起的,这个处理方式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意外,惟如此,才能强调变化与动态,行草书起笔收笔的方向没有定则。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仅这三横,收笔就有顺势收笔,提按;想上收笔三种。

2、极为夸张的起笔:

看"未"字的第二横,也是斜向切笔,但切笔的幅度极大,中竖的左边全都是这一横的起笔。

这种处理方式造成了一种笔画结合的错位状态,打破定势思维和左右平均分配。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看“佳”字的撇画,这一笔的起笔也是非常大,一般撇画的行笔部分长,起笔部分短。王羲之这一撇起笔的部分比行笔收笔的部分都大,取纵势的撇和短竖形成了一个长条形的组合,使整个佳自中部形成大块留白。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3、最后收笔的顺势特征:

这篇作品中,顺势的收笔很多,一般收笔主要是出锋,提按藏锋,或经过提按、转折等后出锋。王羲之以一种顺势而提笔,看"议"字的最后收笔,发力铺毫后轻松提起,没有一直加力的斩钉截铁的横断面,也没有提按藏锋的浑厚,自在轻松。我们看"送""邰"等都用这种方式。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二、笔画中部出人意料的变化

上一节说过,笔画的起收处是所有大书法家都会注意的地方,都会运营一些手段形成差异与变化,但是笔画中部,也就是行笔过程中体现丰富的变化,这就是书圣的独门绝技了。

孙过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

清包世臣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王羲之笔法注重行笔中段的变化,

1、轻重变化

我们看再字第二横,第三横,中间都有一个由粗忽然变细的状态。有人说这是因为纸'上有折痕,所以笔锋行到折痕,产生跳动,而忽然变细。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一种故意为之的用笔技巧。这个问题有争议,我们先不去分析。但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这个效果用技巧完全可以做到,不必折纸形成。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2、笔锋变化

米芾学到了二王的一些技巧,就自称"八面出锋",在宋代四大家里以独特多变的笔法而成名。王羲之的笔锋变化多么丰富则可想而知。

看”前“字的最后一笔,表面看来是轻重的变化,很多人也是这样临写的,这就会失去笔法的神韵,仔细看竖的起笔与中段的细微形态,这个笔画的粗细变化主要是通过笔锋锋面的拧转形成的。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再看这个女字的撇画,我们仔细观察,你有没有注意到,撇画不是直线,但也不是规律的曲线,这一撇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中间有一个笔锋面的转变。最后的比较丰腴的弧线就是换了第二个锋面后,没有再调锋,而笔毫的弹性加上发力的惯性而形成的独特形态。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再举一个例字,虽然不是同一个笔画,但是书写是一次完成的,更可以说明笔锋变化的情况。看下面。

最后举一个你想不到的例子,我们还看再字,第一笔和第二笔的连线具有笔锋的变化。

再字包围结构这点空间里,只能看到三个行笔的中段,而三次行笔中段都有变化,聚集了轻重和笔锋的两种变化方式。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看到这些 我们是不是该由衷的说一句:王羲之不是书圣谁是书圣!?

三、笔画连接

讲了两边和中段,下面谈谈不同方向的线条要连接在一起有什么方式。

最常见的方式是化直为曲,连绵书写。在行书和草书中广泛应用。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这里主要讲我们平常容易忽略的技巧细节。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不同笔画方向的结合点,

1、覆盖

就是行笔过去后,下一笔在经过笔的行笔路线。要特别注意,这并不是说要把前面的行笔路线全部重复一遍,而是部分的覆盖,这样覆盖的区域,两笔之间的角度,两笔本身的粗细都可以影响到最终的呈现,很容易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看"试"的最后一横。看"议"的第一个点,都是覆盖的效果。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看静""字,的第三横远远比其他笔画粗,非常显眼,这是一个复杂的覆盖行笔,最后形成了独特的形态。厚实又突出。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2、搭接

还有一种是搭接。也就是没有太多的交叉覆盖的部分,就是两部分搭在一起,看"受"字包盖左边。再看"比"字的左竖提。书写的时候用一个下切的动作使笔锋的位置下移,锋面也借此产生转换。

【秘语】你肯定学过王羲之,但很可能忽略了这三大笔法细节!


这种搭接会造成一种强烈的体积感,使字看起来更立体,如巨石,如建筑,为整体作品呈现,增加空间表现力。这是王羲之又一手独门绝技。

本篇分析了王羲之处理笔画细节的三绝技:一、运用夸张起收笔,造成错位,产生结构变化。二、一笔之间,中段的轻重、笔锋形态有所变化。三、不同方向行笔的搭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