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为什么郑国聪明一时,最终没有成为中原霸权

1.

历史上,与中原有关的都是国家大势,中原是取得政权至关重要的砝码。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等等。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路,郑国才选择了新郑这一中原的中心地带,作为建国根据地。然而郑桓公忘记了,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的,都有两面性。

郑国稳居中华中心,意味着任何国家都可以策马扬鞭冲过来,成为四战之地。

也就是说,如果郑国能突破各种瓶颈,成为时代霸主,那么郑国就是诸侯的偶像榜样,能赢得周天子般尊贵待遇。而如果时运不济,郑国就成为了狼群里的羔羊,嗷嗷待宰。

历史不断证明,中原是称霸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充要条件,没有一个霸权可以仅仅依靠中原得逞。

郑国,就是很好的例子。

春秋时代,为什么郑国聪明一时,最终没有成为中原霸权

2.

郑国建国后,天下的形势基本上是强敌环伺。

郑国西面,由于周天子退出关中东迁到洛阳,秦国当仁不让地继承了西周王朝的家底。

秦国本来就与西戎有说不清的暧昧关系,作风强悍,崇尚大棒政策,当秦人接受汉民族先进农耕文化后,一下子就迸发出蓬勃的活力,弯道超车,成为西部强权。而且,秦国一举奠定了中华的基因,成就了CHINA!

郑国北面,是晋国,一个老牌的根红苗正的大国,动不动就要和秦国掰腕子的国家。如果没有黄河横亘在郑国和晋国之间,很难保证晋国不南下吞并郑国。

晋国死就死在两点。

一是地理上的禁锢,吕梁山太行山牢牢地把晋国夹在山间,向北是北狄,只能南下冒险渡黄河跟秦国死磕跟关东中原国家混战。

二是纯正的皇室身份,让他们不能像秦国一样奋斗。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就像蝼蚁一般,不奋斗是要死的。国家也是一样。

春秋时代,为什么郑国聪明一时,最终没有成为中原霸权

3.

郑国南面,是无知无畏的楚国。

楚国是周王朝的弃子,然而老天爷的垂怜,让他茁壮地成长着,成为最早的鱼米之乡小康国家,成为最土豪的国家。

有一次,楚王带兵攻打一蛮族的骚扰,急行军机动,一不小心竟然跑到了洛阳城外。周天子吓坏了,以为这个不知好歹的楚王要干十恶不赦的弑君之事,赶快派王孙满带上礼物去慰问接风,探听虚实。

周天子也是太拿天子当回事了,以为楚王带领军队过来,就是冲着天子的位置呢。楚王的心思其他人根本不懂。

王孙满见了楚王,给楚王上一堂仁义道德课。

楚王一定不是个好学生,他癔症半天,竟然恬不知耻地厚脸皮起来,猥琐地问:

“我听说周天子有九个家传的大鼎,想看看是啥样子,行不?”

王孙满又是一阵君君臣臣的道理。

楚王听后哈哈大笑:

“到底每个鼎有多重,值多少钱?不就是个鼎吗,还当成宝贝一样,我只是随便问问,看把你给吓的。不是我吹牛,我楚国别说九个鼎,就是九十个九百个鼎也是能做出来的!你们的鼎,我根本不稀罕!”

王孙满惊得满头大汗,这下放心了。

春秋时代,为什么郑国聪明一时,最终没有成为中原霸权

4.

郑国东面是齐国鲁国。

这两个国家是正宗的周朝贵族遗老,倔强地传承着礼制。历史上,礼制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形式主义。

靠形式主义凝聚起来的国家,就是泥菩萨,风平浪静时一切都貌似很强悍,一旦风吹草动沧海横流,就自身难保了,成了迂腐的典型。

维系这种强权的,不是体制的力量,而是领导人个人的品行好恶,一旦领导人是混蛋,就完蛋了。谁也不能保证下一个领导人是优秀完美的。把国家大计,寄托在一个领导人身上,是悲哀的。

所以,齐鲁特别是齐国,纵然可以一时称霸,但终究没能发展成秦国一样的强国。

春秋时代,为什么郑国聪明一时,最终没有成为中原霸权

至于郑国周围的其他国家,诸如宋陈蔡卫莒等等,都是小混混,联合起来勉强能和郑国恶做剧一下,不值一提。

分析了郑国及其周边的国家,不难发现,郑国其实就是一个四战之地,很难发展成大国强国。

郑桓公在选址时,也许自信满满,耍了一个小聪明,以为自己是条龙,其实不过是别人眼中的一条虫!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