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1


自私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一個同事昨天講了一件事:

她跟同學合租了一套房子,

但這同學經常揩她的油。

我同事剛買了一包口罩,

她直接撕開就拿走了兩個,

“我沒口罩了,借我兩個。”

牙膏用完了,她也不買,

拿起我同事的牙膏就擠。

看見我同事桌上的零食,

她也不徵求同意,

直接拿過來就撕開吃。

這樣的事情很多,

弄得我同事很不開心,

“直接說她吧,

顯得我斤斤計較、小家子氣,

但不說出來吧,

心裡又覺得特別憋屈。”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句話:

“許多人活得彆彆扭扭,

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對自私過於羞恥,

害怕不能成為別人心中的好人。”

所以,今天我想講一個話題:

自私是一種最被低估的美德。


2


自私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先講一段作家三毛的經歷吧。

三毛去西班牙留學時,

父母一再叮囑她:

“凡事忍讓,吃虧是福。”

於是在宿舍裡,三毛總是搶著做事。

結果三個月後,她變成了女傭:

“三毛,幫我洗下床單。”

“三毛,我要約會,穿下你的裙子。”

“三毛,屋子髒了,怎麼還不打掃?”

…………

“我凡事忍讓,爭著做事情。

結果我變成了一個很便宜的人。”

終於有一天,三毛火山爆發了。

那一天,一幫女生喝酒之後,

在寢室橫七豎八,吵鬧不休。

三毛多次勸說,但沒人理她。

結果害得三毛被查夜的院長大罵一通。

三毛火了,抓起掃把,

對著酒鬼們一頓亂打,

有人衝上來抱三毛,

三毛伸手就是一個耳光。

有人衝過來拳擊三毛。

三毛衝她胸部就是一腳。

…………

事後,三毛既不懺悔,也不道歉。

“但奇怪的是,

從此那些同學就反過來拍我馬屁了。”

三毛早上起晚了,室友打好了飯。

三毛洗了頭還沒擦乾,就有人問:

“我來替你捲髮好不好?”


心理學者張德芬說:

“個體與個體之間,常常是彼此吞噬的關係。”

如果“我”不夠硬,

沒有一點攻擊性,

就很容易被“他人”吞噬。

所以,遇到過分的人和過分的事時,

我們一定要敢於表達憤怒。

當別人感知到你不好惹時,

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

也容易收穫好的關係。

“渾身都是刺,

別人才會照顧你的感受

你軟綿綿的,

是人都想揉一把,多舒服。”

為什麼說自私是一種被低估的美德?

因為做人“自私”一點,

你就可以減少90%的煩惱。

老好人就是韭菜。


3


自私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作家劉同講過一件借錢的事:

一位朋友給他打電話:

“我要買車,差點錢,能不能借我點?”

劉同說:“我有錢,但是不能借。”

朋友有點蒙。

劉同解釋說:

“前幾年,我借錢給朋友,

後來鬧得很不愉快,

所以我定下了規矩:

絕對不再和朋友發生金錢關係。”

朋友客氣地說:“我理解。”

讀大學時,劉同喜歡聽CD,

於是買了上千張CD。

這位同學來玩:“我借兩張哈。”

那位同學來玩:“我借兩張哈。”

劉同本來不想借,但不好意思拒絕,

於是東一下西一下,借出去幾百張。

第二年,很多CD還是沒還回來。

劉同就上門或打電話討要,

很多同學說:“你是不是記錯了?”

從這件事上,劉同懂得了一個道理——沒有原則的人,容易吃啞巴虧。

於是,他開始建立各種人際交往原則,

其中之一就是:不和朋友發生金錢關係。

“一旦超越我的原則,我就立馬拒絕。”


一開始,劉同怕別人說他自私,

擔心因此會失去一些朋友。

“但沒想到,沒多久大家就都理解了。”

有了這些人際交往原則,

劉同的生活一下簡單起來:

“以前沒有原則,經常吃啞巴虧。

建立原則後,啞巴虧幾乎就消失了。”

劉同用經歷告訴我們:

別以為曲意逢迎能換來美好結果,

無底線的寬容只會招致更多放肆。

只有那些敢於“自私”,

敢於用“自私”建立原則和底線的人,

才能從人情世故中獲得真正的解脫。

為什麼說自私是一種被低估的美德?

就是自私能幫你建立原則,

建立原則有兩大好處:

第一:你不用開口,原則就幫你消解了很多麻煩。

第二:更有利於維持和諧長久的關係。

就像劉同一樣,

大家都知道他“自私”不借錢,

所以既不會找他借錢,

也不會因為他不借錢就生他的氣。


4


自私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春秋時期,魯國規定:

“國人凡有去國外旅行者,

見到魯國人在外淪落為奴,

可花錢把他贖回,

回國後可去國庫報銷費用。”

孔子的弟子子貢,

在外面看到魯人為奴,

就花錢將他們贖了回來,

但贖回來後沒去國庫報銷,

很多人由此稱讚子貢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後,卻大罵子貢。

別人覺得奇怪:“贖人不報賬不是很高尚嗎?你為什麼要罵他?”

孔子說了這樣一段話:

“因為子貢的做法,

會導致更多奴隸不能得到救贖。

因為別人看見魯人為奴時就會想:

‘我贖買後,若去報賬,

品格就不如子貢。

但不報賬吧,我又負擔不起。’

於是只好裝聾作啞不去贖人。

所以,子貢不報賬的做法,

實際是在阻礙更多奴隸被救贖。”


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

其實就是想說:

自私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越長大越成熟,

我就越明白一件事情:

利益交換才是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

任何“白嫖”的關係都不會長久,

任何“只有付出”的犧牲都不會長久,

任何“損己利人”的買賣都不會長久,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方法,

可以贏得一段長久的關係,

那就是:利益交換。

為什麼說自私是一種美德?

因為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說,

“人類的自私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一個人關注自己的利益,

在合理獲取自己利益的過程中,

會存在一隻看不見的手,

讓其的努力轉變為公共事業的推動。

我們一直低估了自私。


5


自私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關於“利己”“損人”,

易中天做過一個排列組合:

1、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2、毫不利人,專門利己;

3、為了利己,不惜損人;

4、只是利己,並不損人;

5、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6、既不損己,也不損人;

7、利人利己,人己兩利;

8、害人害己,人己兩害;

9、損了別人,沒利自己;

10、毫不利己,專門害人。

這麼多項選擇,

我們應該怎樣取捨呢?

易中天說了這樣一段話:

關鍵不在是否“利己”,而在是否“損人”。

不損人,就沒關係。

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不過是消極無為;

既不損己,也不損人,

算是“安分守己”;

只是利己,並不損人,

至少於人無害,又何必不寬容?

即便“毫不利人,專門利己”,

雖然自私自利,也不必大加批判。

因為“利人”不可強求,“利己”則是天性。


也就是說,

你不能要求人們“毫不利己”,

只能要求他“決不損人”。

這就是底線。

實際上,一個人,

只要守住了道德的底線,

那他就還是好人。

好人不等於“君子”,不等於“聖人”,

好人也是分層次的。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聖人”;

面對利益,先人後己,是“君子”;

危難當頭,捨己為人,是“英雄”;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良民”;

只是利己,並不損人,是“常人”;

真正應該批判的,是“損人利己”,

即“為了利己,不惜損人”。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

“人不能自私。”

“你要大方一點。”

“你要學會分享。”

“吃虧是福。”

所以,“自私”在我們眼裡,

一直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

“你可以自私,只要不損人就行。”


網上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

“說別人自私,

往往是因為沒有更好的理由。

如果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拿跑了,

你說他偷竊,說他搶劫,

但你不會說他自私。

只有東西是別人的,

自己想要卻求而不得,

想不出其他說辭,

這才說他自私。

從某種角度來說,

真正的自私,

是強行要求別人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你。”

說得很有道理。

有私心,不是什麼罪過,

不應該被批判,

我們都可以自私,只要不損人。

真正應該批判的,是“損人利己”。


6

自私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在《爸爸去哪兒2》中,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節:

黃磊的女兒多多,

養了一條小狗。

陸毅的女兒貝兒,

也很喜歡這條小狗,

一直抱著不撒手,

晚上還想帶回家玩,

但是多多不太願意,

於是貝兒就跑來找黃磊:

“我可以把小狗帶回去嗎?”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般會對孩子說:

“乖,讓妹妹帶回去玩一天。”

“讓妹妹帶回去玩一天怎麼了?”

“玩一天怎麼了?又玩不壞。”

“你是姐姐,應該讓著妹妹。”

但黃磊並沒有這樣說,

即使面對攝像機,

他也沒有為了面子而故作大方,

他對貝兒說了這樣一句話:

“狗是多多姐姐的,你應該去問多多。”

我覺得黃磊做得特別好,

他沒有干涉多多的想法,

而是允許她可以“自私”。

沒有為了照顧貝兒的情緒,

就讓多多受委屈。

許多人活得彆彆扭扭,

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對自私過於羞恥,

害怕不能成為別人心中的好人。

人這輩子要活得快樂,

其實就得學會“自私”一點。

我說的自私,

不是讓你枉顧道德,

去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

而是要明白自私並不是件可恥的事情,

然後守住自己的原則,學會取悅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