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产业托起致富梦

本报记者 刘刚林 通讯员 邵凤凤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春天的宁河大地,处处生机盎然。一大早,和政县新庄乡将台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兰就前往槐庄新农村田凤英家中走访了解春耕生产及劳务输转的情况。“田凤英今年43岁,原本住在将台村大山沟社,由于该社交通条件滞后,再加上常年存在地质隐患,2016年,和政县实施易地搬迁项目,田凤英一家搬到了槐庄新农村居住。”杨小兰介绍道。

搬迁到新农村后,田凤英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起色,离县城近、交通便利、务工门路广,这个以前靠种庄稼为生的家庭慢慢有了变化。丈夫外出打工,儿子搞装潢,田凤英自己打点零工,一家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脱贫。“从山上搬下来以后,打工、看病、孩子上学都很方便,我们享受上了国家的好政策,三个人一个月的收入比在山上种一年庄稼都多,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田凤英说道。

近年来,和政县紧盯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一核心问题,以贫困户为单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在产业扶贫上下足“绣花”功夫,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全面实施“1+3+5”产业扶持工程,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产业发展中,和政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帮助群众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形成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产业兴旺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和根本出路,也是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38岁的建档立卡户杨玉香是将台村吓将台社的村民,常年以种地为生,在帮扶单位中国银保监会和村“两委”的帮助指导下,杨玉香尝试由传统种植业向养殖业转变。“以前我们只知道种庄稼,收入不太好。2014年,帮扶单位给我们发放鸡苗养鸡,刚开始我们信心也不高,害怕养不好,后来第一批鸡出栏,才知道养鸡比种庄稼要好。”杨玉香笑着说。

的确,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只有看得见的才是真实的,面对第一批养鸡的成功经验和可观收入,彻底让杨玉香一家吃上定心丸。而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也让她很快从一个庄稼汉转变成了发展养鸡产业的行家能手。如今她家里鸡苗存栏1000只,此外,她还在养殖场预定了2000只鸡苗,日子也随着养鸡规模的扩大而蒸蒸日上。“真的很感谢帮扶干部,他们帮助我的两个孩子贷了助学贷款,解决了家里的后顾之忧;帮助我学习养殖技术,通过养鸡,2018年我家实现了脱贫。如今,我打算贷上创业贷款,再扩大一下养鸡规模。”杨玉香说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