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政變,一次除韋后,一次端太平,唐朝李三郎真是不簡單

李三郎,唐玄宗李隆基是也,他排行居三,所以俗稱李三郎。而唐朝的皇帝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的皇位繼承很多都不奉行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頗有點現代人的理念,尊崇

"能者上,庸者下"

唐神龍三年,就是公元707年,皇太子李重俊聯合羽林軍將領李多祚、李思衝與成王李千里等人,一齊發動軍事政變,殺武三思及其黨羽。不過,這場政變很快就失敗了,唐中宗殺太子重俊。史稱"景龍政變"。

這個時代雖然短暫,歷時不過三年,但是卻發生了太多讓人始料未及的變故。先是五大臣一舉推翻了女皇武曌,繼而武三思又整垮了整個功臣集團,而如今,太子李重俊又悍然發動政變,誅殺了一手遮天。權傾朝野的武三思,然後本人也死於非命……如此種種,真是令大唐臣民們心驚肉跳,唏噓不已。

現在,波譎雲詭的神龍政局終於落下了帷幕。

兩次政變,一次除韋后,一次端太平,唐朝李三郎真是不簡單

接下來,唐朝的政壇勢必要重新洗牌,在即將展開的又一輪驚心動魄的政治博弈中,誰又將成為下一個出局者?

韋后一黨崛起

武三思一死,見風使舵的大臣們紛紛向皇后韋氏靠攏,迅速締結了一個以韋后為核心的"後黨"。

李重俊政變後,中宗李顯採取了嚴厲的打擊政策,命令司法部門大力蒐羅太子餘黨,大有"寧可錯殺三千,不使一人漏網"之勢。後黨意識到這是一個剷除異己的最好機會,於是立刻把肅清的矛頭對準了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在安樂公主的授意下,侍御史冉祖雍等人隨即對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發出彈劾,指控他們是李重俊同黨,應該逮捕歸案。李顯看到奏疏後,二話不說,立刻下令命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蕭至忠立案審查。

雖然這回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凶多吉少,但凡事都有意外。御史中丞蕭至忠不去辦案,反而跑去做皇帝的思想工作,拼命替李旦和太平公主說情,這又是為什麼?

兩次政變,一次除韋后,一次端太平,唐朝李三郎真是不簡單

很簡單,蕭至忠不傻,他分析了朝中局勢,格局狹小、輕淺浮躁的韋后,能否鬥得過眼光長遠、機智沉穩的太平公主?能否迅速填補武三思留下的權力真空,並能穩定地、持久地掌控朝政?這一切都還只是未知數,朝野局面依舊撲朔迷離。

所以,在這種形勢極其不明朗的情況下,蕭至忠絕不會把自己的未來全押在韋后那一邊,他寧可暫時採取牆頭草的態度,兩邊都不得罪,靜觀事態發展。他相信,等塵埃落定之後,再選擇自己的政治隊列也為時不晚。而事實證明,正是他這種靜觀其變的態度幫了他。

在蕭至忠的勸說下,李顯撤銷了對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指控。而韋后一黨也意識到,現在想要扳倒功高望重的帝國大佬李旦和太平公主還不太可能,所以他們開始積極壯大實力,首先扳倒了首相魏元忠,然後,韋后黨的宗楚客、紀處訥便同時拜相,進入了朝廷的權力中樞。

兩次政變,一次除韋后,一次端太平,唐朝李三郎真是不簡單

景龍年間,韋后一黨強勢崛起,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止她們勢力的膨脹。以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為首的這群女人恃寵弄權,賣官鬻爵,儼然組成了第二個帝國政府,與大唐吏部同時行使職權,有時甚至凌駕於三省六部之上,將朝政搞得烏煙瘴氣。

韋后一直為她的皇帝夢努力著,她和女兒安樂公主嫌李顯礙事,直接一張毒餅把李顯送上西天,然後佈局整個朝廷都成為韋氏家族的人。而就在韋后做著女皇夢時,李三郎出手了,粉碎了韋后的美夢。

強勢登場的李三郎

李三郎能夠閃亮出場,並能順利發動唐隆政變,為了這一天,他已默默地做了許多工作。

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的成長環境。

李隆基,相王李旦的第三子,生母是相王的側妃竇氏。他從小就崇拜漢末梟雄曹操,因而宮人都稱呼他為"阿瞞",這是曹操的小名。六歲時,祖母武則天以周代唐,正式登上女皇寶座,父親李旦被降為皇嗣,並受到嚴密監管。九歲時他的生母竇德妃就因遭到宮人陷害而被武曌暗殺,死後連屍骨都找不到。

這樣的環境和人生遭遇,無疑讓他過早地體驗了政治的可怕和殘酷。

李三郎聰明穎悟,多才多藝,尤其在音樂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而他除了才藝出眾,相貌堂堂之外,李隆基身上很早就能顯露出一種英武果敢的霸王之氣。 他剛毅果敢的性格,和他父親李旦的性情恰好相反,倒是和曾祖父李世民、祖母武則天頗有幾分相似,也許是這樣的秉性,就註定了他日後會有一番經天緯地的宏大作為

兩次政變,一次除韋后,一次端太平,唐朝李三郎真是不簡單

在他的青少年時代,帝國的政治高層風雲變幻,朝堂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激烈的權力鬥爭,而他父親李旦身為皇嗣,更是長期處於各種政治鬥爭的旋渦中,幾度險遭毒手。

他二十一歲那年,神龍政變爆發,實行鐵腕統治的祖母武則天被趕下了臺,武周王朝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沒過多久,功高權重的五大臣又被強勢崛起的武三思徹底整垮,並且一一迫害至死;緊接著,太子李重俊又發動了一場政變,誅殺了武三思,卻又因決心和行動不徹底而功虧一簣,事敗被殺;

二十六歲這一年,中宗李顯又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突然駕崩,死因異常蹊蹺,而韋后一黨則迅速擁立少帝李重茂,並一舉攫取了朝政大權……

如此種種,無不讓年輕的李隆基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兩次政變,一次除韋后,一次端太平,唐朝李三郎真是不簡單

在這樣一個極端險惡、危機四伏的"政治叢林"中長大成人,李隆基自然而然地學會了許多叢林生存的法則,也諳熟了各種權力鬥爭的路數和技巧。尤其是"軍事政變"這種極端的政治鬥爭形式,更是引起了李隆基極大的關注和思考。

他十分清醒地意識到,要在帝國宮廷這一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角鬥場上生存發展並且出人頭地,就必須隨時做好武力相爭的準備。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當然要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兩次政變,一次除韋后,一次端太平,唐朝李三郎真是不簡單

  • 結交軍營朋友

從十七八歲起,李隆基便開始在朝中任職,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暗中打造自己的勢力,尤其注重結交北門禁軍"萬騎營"的人。

萬騎營可是大唐天子的近衛部隊,是皇帝的貼身侍衛。可想而知,在皇帝和宮廷的安全保衛方面,這支"特種部隊"的重要性自然是不用多言。誰能夠掌握這支軍事力量,誰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帝國的政治中樞。

"數引萬騎帥長及豪俊,賜飲食金帛,得其歡心"。

尤其是萬騎營的幾個中層將領,如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等人,都和李隆基結成了莫逆之交,而這些人在政變時候作用非常重大。

  • 廣納才俊之士

除了結交禁軍之外,李隆基還利用他在朝中和地方任職的機會,先後結納了一批才俊之士。

如朝邑縣尉劉幽求、苑總監鍾紹京、利仁府折衝麻嗣宗等人,都被他引為心腹。其中,劉幽求和鍾紹京是李隆基最為倚重的左膀右臂,二人在日後的政變中都發揮了重大作用,並且在政變成功後,雙雙從默默無聞的官場小吏一躍而為帝國的宰輔重臣。

到了景龍四年夏天,二十六歲的李隆基已經成功打造了一個完全忠於自己的勢力集團。而韋后毫無覺察。

隨後,李隆基和姑母太平結盟,發動了政變,剷除了韋后一黨,因為是唐隆年間,史稱"唐隆政變"。相王李旦復辟,李隆基因為奇功順利當上了太子。

兩次政變,一次除韋后,一次端太平,唐朝李三郎真是不簡單

接下來,李隆基開始了和姑母的鬥智鬥勇。太平心機深沉,善於權謀,比韋后級別高多了,李隆基只有小心翼翼,必要時還得丟卒保帥。

  • 第一回合,李隆基逐步安插朝中勢力。

李隆基提拔姚崇、宋璟進入宰相班子,和屬於太平黨的蕭至忠、韋嗣立、趙彥昭同列。姚崇、宋璟都是不可多得人才,在兩人配合下,改革舉措深得人心,所以立刻獲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擁護,他們的威望顯著提升。

李隆基接著向睿宗施加影響,蕭至忠等人剛被重新起用的數日之後,就被貶。蕭至忠、韋嗣立等人,這些太平黨的人士全部被貶為地方刺史。

第一回合, 李隆基完勝。

  • 第二回合,太平藉助自己影響,抓住李隆基庶出身份,想廢掉太子。

而睿宗李旦也有底線,很快就頒發了一道詔書,下令任何人都不準再談論廢立太子之事。但是,

太平公主對睿宗的詔令卻置若罔聞,除了繼續散佈流言外,她又利用自己多年來精心打造的人脈關係網,開始在李隆基身邊不斷安插耳目,對他實行全天候的監控,只要太子有任何細微的過失,她都會第一時間向睿宗呈上密奏。

而李隆基不是笨蛋,他知道自己的身邊都是太平公主安插的"臥底",所以一舉一動都萬分小心,中規中矩。到頭來,太平公主派去的那些特務都累得半死,也只是蒐羅了一些雞毛蒜皮的東西,根本不足以整垮李隆基。

景雲二年正月,太平公主竟然圍堵宰相, 迫使他們一起出面,敦促睿宗廢立太子,太平這番行為確實猖狂,所以睿宗沒有答應太平的這個提議。

後來,太平又指使術士捏造預言,製造恐慌,離間李旦父子,迫使李旦廢黜李隆基,李旦發了脾氣,頒佈詔書將太平公主逐出長安,遷往蒲州安置,並下詔太子李隆基監國。這回合,太平勢力被嚴重打擊。

兩次政變,一次除韋后,一次端太平,唐朝李三郎真是不簡單


  • 第三回合,李隆基丟卒保車

太平授意她的心腹向睿宗進言:姚崇、宋璟廢除"斜封官"是為了沽名釣譽,有險惡用心,彰顯先帝之過,為陛下招來怨恨。太平又以辭行為由親自入宮,極力強調罷黜斜封官的種種弊端,把李旦說動了。因此,李旦當天就頒下一道詔書,宣佈:先帝時期任命的所有斜封官,凡已被停職的,皆可重新量才錄用。

李隆基被太平教訓了一頓,他決定主動認錯,丟卒保車。

李隆基很清楚,在複雜多變、詭譎無常的政治博弈中,一路奏凱也不見得是件好事,有時候主動輸掉一兩張牌,會起到麻痺對手的作用。尤其是在自己實力不足,尚不能一口吃掉對方的時候,這麼做就是明智和必要之舉。

於是,就在太平公主大鬧東宮的當天,李隆基便入宮去向睿宗請罪。他鄭重表示:姚崇和宋璟這麼做,是在離間他和姑母、兄長之間的感情,用心險惡,所以建議將他們處以極刑。他之所以敢把話說得這麼絕,是因為他料定父皇不可能對他們痛下殺手。

睿宗李旦下詔,把姚崇貶為申州刺史,宋璟貶為楚州刺史;兩天後,又撤銷了將李成器和李守禮外放的命令。

這一回合,李隆基暫落下風。

兩次政變,一次除韋后,一次端太平,唐朝李三郎真是不簡單

李隆基一步一步肅清女性干政的局面

姚崇和宋璟黯然離開相位之後,接替他們執掌朝政的兩個宰相是韋安石和李日知。他們都是屬於那種政治立場不太明顯的中間派,凡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執政手段相當溫和。隨著溫和派的上臺和斜封官的大量復任,姚崇和宋璟辛苦改革的成果付諸東流,

剛剛樹立起來的賞善罰惡、舉賢用能的新政風也蕩然無存。

太平公主人在蒲州,可她在長安的影響力一天也沒有消失,甚至沒有受到絲毫削弱。朝中依舊遍佈她的黨羽,甚至連東宮也依舊充斥著她的耳目,比如時任太子詹事的崔湜、時任太子中允的薛昭素,皆太平之黨。

相比之下,李隆基這邊的勢力卻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姚崇和宋璟被貶出了朝廷,另一個心腹股肱劉幽求也剛剛被卸掉"參知機務"的宰相之權,罷為戶部尚書,在此情況下,李隆基只能保持低調、低調,別無他法。

在暫時鬥不過姑姑情況下,李隆基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他主動向父親陳情,請求把太平公主召還京師。這一舉動,李旦大為感動,給李隆基加了許多印象分。

這年五月,離開長安僅僅三個月後,太平公主就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隨著太平公主的回京,朝中的高層人事又不可避免地開始了一輪新的震盪,朝野的七個宰相有五個是太平的人。

太平公主如此強力干政,一手遮天,不僅朝野上下人人側目,就連睿宗李旦也深感無奈。所以他的心已經完全偏向兒子這邊,他決定禪位,讓位太子李隆基。這樣,李隆基靠著他的隱忍、示弱登上了他想要的寶座。

兩次政變,一次除韋后,一次端太平,唐朝李三郎真是不簡單

而太平公主這邊依然不死心,還想把李隆基從王位上拽下來。

太平想出兩點對付侄子,一點就是鴆殺,另一點自然就是兵變趕他下臺。在皇室政治中毫無親情可言,太平在一次次參與政變中,她早就練就了狠辣無情的性格。

而李隆基也不是吃素的,對姑母的咄咄逼人,鬥不過時,就謹小慎微,處處順著,上臺後,默默積蓄力量,等待反擊的機會。

果不其然,太平公主發動了兵變,早已知道她計劃的李隆基,就等著這個機會一次性破滅太平一黨。

結果自然不用多想,太平敗得一塌糊塗。

幾天後,太平公主被賜死,她自縊身亡的當天,除薛崇簡外,其他幾個兒子,連同所有黨羽全部被朝廷誅殺。而薛崇簡雖說是太平公主長子,但他的政治隊列不在母親那邊,且因數次勸諫母親不要與皇帝為敵而遭到鞭撻,所以官職爵位仍然保留,並賜姓李。

太平公主,從她脖子套進那白綾之中時,可曾想過自己是以這樣的方式謝幕?

隨著她的死亡,李唐終於徹底肅清了女人干政的局面,唐玄宗開始了屬於自己的的天下。

兩次政變,一次除韋后,一次端太平,唐朝李三郎真是不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