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女性机器人探讨被性别化的科技

《纽约时报》的文化评论员阿曼达·赫斯(Amanda Hess)是一位两性文化专家,她也为《纽约时报》主持一档视频节目《网络连接阿曼达·赫斯》。在新的一期节目中,她探讨了一个词:Fembot,女性机器人,女性Female和机器人Robot的合成词。赫斯认为:人类女性遭遇的不平等对待,连女机器人也没能逃过。所以,科技也未必中立。

透过女性机器人探讨被性别化的科技

文章指出,我们身边已经出现太多被性别化的科技。比如,流行文化中的男性机器人角色,有着各种各样的使命:探索火星、救助人类、交朋友、从事科学研究、甚至是谋杀。但对女机器人来说,她们的任务往往是服务和取悦人类,尤其是男性人类。当然,也有具有人格自觉的女性机器人形象,像电影《她》(Her)、《机械姬》(Ex Machina)和美剧《西部世界》(Westworld)中的女性机器人角色。但是,当她们有了自主思维的那一刻,也是剧情设定中引发噩梦的开始。

赫斯认为,目前在机器人领域里,性别角色的划分和人类社会十分相似。尽管人工智能决心创造看起来真实的机器人,但对于女性机器人的设计,研发者更倾向创造一些躯体完美但心智不足的产品。它们性感,简单,触感冰冷。

赫斯批评,这仍然是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古老偏见和物化思想,“男性一直沉迷于一个幻想,能够物化梦想中的女孩。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幻想在今天的表现形式,就是fembot(女性机器人)——能被程序化控制、以创造者的喜好当作行为标准的女人。”

同样,生活中的女性机器人也无处不在。赫斯细数了我们身边的女性化科技:像博物馆里的电子导览员、地铁站和飞机场里的提示音、商场的欢迎广播……这些从事简单、重复的服务性工作的机器化声音,通常都是女性。再高科技一些,像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还有微软的Cortana,这些智能助手也都被赋予女性化的角色。它们的声音和语言表达,也按照刻板的性别印象来设计:比如你让Siri帮你做三明治,Siri会用可爱又呆板的声音说:“有点难办,我没有调味料。” 更直接的例子是性爱机器人,根据设计者的幻想,它们的身体被制造成了更为夸张的形状。

赫斯认为,女性机器人的涌现,背后也是性别化科技的影响,但Fembot反过来也对会人类女性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互联网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也应该更加中立。

大数据处理信息服务商金盛网聚WJFabric认为,技术是没有价值观的,但通过技术制作出的产品却有可能带着人赋予的价值取向。开发机器人的初衷本是为了更好地解放人类,但在实际应用当中则不乏留有人类认知的烙印,性别印象便是其中之一。因此,对于机器人的开发应该首先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这样才会在机器人产品应用方面实现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