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歷史之 · 消失的“許平社”

許平社,位於今福建漳州龍海市海澄鎮,毗鄰陳平社,原龍溪縣八都八圖許平社,明朝海澄建縣後屬城外西路溫林保。

黃耀,字各興,號西麓,稱志耀公。龍溪二十三四都浦西(今屬華安豐山鎮)黃氏均信公之子,生於元至正二年,即公元1342年,當是時也,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八閩之地,反元起義紛紛,元朝各地官府力不從心。特別是在閩“覆舟山“中的“明教總部“,對元兵進行了沉重的打擊。元朝兵源虛少,朝庭向各地方發出徵兵令,少年的黃耀無奈充軍。

“十四食軍糧,小少不識天,關旁冒白刃,午殞差喪身。”軍旅生活中,黃耀日漸長大,在邊關的腥風血雨茁壯成長,更學會了為人之道,禮義忠孝。當想起自己的家族就是被元朝所推殘,隱居濱海之陬,不見天日這長時間,又豈可助紂為虐。堂堂忠良之後,更應效先祖而不可辱我祖宗。逐尋機會逃了出來。回到海澄蔡埭時,家鄉已成沼澤,找不到家人,經查問才知道家人已遷到石美。但思想著自己是逃兵,恐連累家人,逐打消回家的念頭,毅然投羅良的義軍,轉戰於八閩之地。後來,羅良義軍被元鎮壓,步步敗退,最後羅良戰死塔庵,義軍敗散,黃耀逃至海澄溫林,棲身西月社 。並娶妻生子。為了不累家庭,年復一年,黃耀與家庭也失去了聯繫。到明朝建立,太祖高皇(朱元璋)御字,“德澤遠被”,黃耀始獲自由,重見天日。遂於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與郭宗玉買得背內園山(八都八圖許平社)置居。後又買得陳景輝(陳平社二房大祖)的風長山一崙,因為同時子女幼小,又招十三都的莊純衍為婿,一家至此終於安居立業。開基龍溪八都許平社。

黃耀長孫黃日初,生於洪武三十一年,少懷大志,和羨一族,思祖訓效祖志,規後裔千年衍傳,不辭千里,永樂年間進入廣東,寓居廣東惠州府海豐方塘社,因春節間回福建探望老父兼祭祖,不幸遇倭寇被害。一家只有長子孫留於方塘,其餘都回福建奔喪。回居福建後沒有再返回廣東。海澄縣八都,比鄰月港,九龍江匯海處,以前都是以海為生。明朝洪武間,倭寇侵擾東南沿海,特別是海澄沿海一帶。從周德興建五寨抗倭寇開始後,確是有一段太平日子。然而,因守卒的遂年減少,至景泰年間已無力守衛海澄沿海一帶,海賊、倭寇開始猖狂入侵。掠戮無常。而至加靖三十七年,將浯嶼寨(今金門)移廈門後,海寇、倭寇停泊浯嶼,猖獗掠殺,澄人苦焉。是年三月,倭寇由滄泉至月港(海澄古名月港),焚燒九都,室廬殆盡,奪舟出海。三十八年正月,倭寇又由島尾渡浮宮直低月港,奪船劫殺八、九都,復歸浯嶼。四十年,月港二十四將反,巡海道邵梗發兵圍捕,張維退入" 許坑",率眾拒敵,官兵皆被殺,由是益橫,附近效尤,各都賊起,據土為巢。民復何堪?

在這樣的歷史背境下,許平黃氏五代孫黃舜璞(字惟寶,號碧山)眾兄弟自喟漳郡已無立足生存之地,乃棄祖地重返廣東開基。自嘉靖末年入粵後,幾經碾轉,到方塘社定居,至萬曆年間才將家、族人等遂遷於廣東。海澄許平黃氏,傳至明朝嘉靖年間,子孫繁多,地少人眾,有兄弟二十八,為惟字輩,如惟潔、惟剛、惟慎、惟謹、惟麗、惟篤、惟琳、惟福 、惟襲、惟考、惟嶽者相繼入廣東開基各處。或遠或近,散居荒榛。屢經變亂,舊譜殘缺,名績莫詳。數百年戰亂紛紛,或散或失,已無可考矣。在明朝的嚴重課稅,和海賊,倭寇及反賊的多重推殘、壓迫下黃氏後人離開祖地,另尋他處。而此前,已有幾支叔、伯祖遷於漳浦、漳郡等處,至嘉靖末隆慶初年間,堂支也遷往臺灣,計遷臺灣多支。

到後來,傳說許平社與陳平社鬥風水,許平社風水破,更多後裔遷往他處。只留下數戶人家,今已併入陳平社矣,然戶雖少,從未改其姓,實屬不易。

今天的許平社已經消失,只留下地名流傳於當地。關於許平社後人的去向當地人說不清,道不盡,筆者於偶然機會幸得此段歷史,還原真像。一把辛酸淚,皆付文字間。時間淘汰了原因,歷史埋沒了脈源,人為改變了事實,社會分離了族人。

夕陽西下,大榕樹下的殘簷碎瓦,青山腳下的許平庵,似乎在訴說著那一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