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推荐电影

微米是认真的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皇后乐团(Queen)的音乐对成长与七、八〇年代的摇滚乐迷来说,自然是颇为熟悉的,或许其影响力更延续到了千禧年后。乐团除了在商业上的成功,也创作出多首深入大众意识的经典歌曲,主唱佛莱迪墨裘瑞争议的同志形象,充满戏剧性的高亢嗓音和音乐风格,加上於199艾滋艾艾滋艾滋艾滋发症过世的悲剧,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多年前即听闻皇后乐团传记电影展开制作的消息,最早的主演人选是充满争议的喜剧演员萨夏拜伦柯恩,他的长相和佛莱迪有几分神似,狂放的表演风格也颇契合其舞台形象,但接下来数年间不时传出演员和身兼製片的皇后乐团成员-吉它手布莱恩梅与鼓手罗杰泰勒-就电影故事方向产生歧见。柯恩过去的电影演出常充满恶搞过火的文化嘲讽,他对呈现佛莱迪狂欢的私生活十分感兴趣,这对乐团来说当然无法接受。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之后电影延宕多年,幕前幕后阵容数度更换,最后主角重任落在雷米马利克身上,导演则是由曾执导《X战警》的布莱恩辛格担任。电影于2017年开拍,却因导演无故缺席以及和剧组演员不合的传闻,片商於杀青前两周临时宣佈更换导演,在短暂的停拍后,最终电影由戴克斯特佛莱契接手完成。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片名取自乐团最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2018年上映,北美影评圈随即传出一片恶评,但显然观众的热情丝毫不受影响,电影全球票房热卖,同时也在奥斯卡奖季获奖无数,最终拿下了包括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奖。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我原本因为恶评如潮而打算放弃观赏本片,但实在好奇影评和观众之间的落差何在,一探究竟后,果然是看得叹为观止乐不可支。不过我惊叹和欢乐的点大概和多数观众不一样,影评人对本片的恶评其实都是真的,电影商业、媚俗、保守和装模作样,脸不红气不喘的程度甚至带点坎普风的趣味,就像是一部超长版的皇后乐团音乐录影带。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电影当然是乐团原声金曲大放送,情节看不到多少音乐创作的脉络,反而特意请来麦克迈尔斯)客串演出虚构的唱片公司主管,来提醒观众他当年主演的《反斗智多星》对本片标题曲的引用;或是情节半路强调歌曲中和乐迷互动的设计,摆明是为了唤起观众对这首运动场国歌的印象,大众记忆成为电影着重的焦点所在。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剧本更充满音乐传记电影的套路,把佛莱迪墨裘瑞的生平,以浪子回头的叙事重新诠释,在电影辅导级的尺度与脉络下,佛莱迪身陷狂欢的深渊,皆因其印度族裔出身的文化焦虑,与鬼鬼祟祟的同性所带来的孤寂与困惑。初恋女友和乐团伙伴所代表安全正向的异性恋中产家庭价值,成为包容他回头是岸的救赎。当然电影后段安排了佛莱迪现实人生中最后相守的男友出场,以一场与父母简短和解的戏,将角色的同志身份和文化认同落地轻放,而身染爱滋,则成为他过去放荡生活所必需付出的代价。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剧本特地把艾滋年份提早了两年,以便让角色和团员们来场真心告白,使得留名摇滚乐史的1985年援助生命演唱会,成为乐团破镜重圆的復出表演,虽然实际在历史上他们从没解散过。这场短短二十分钟的演唱,在电影中变成角色在面对来日无多的复杂情绪下,在舞台上绽放生命的最后激情。影片收尾在台上热力演出与台下痴迷欢唱所交织出的高潮,佛莱迪日后死亡的阴影与悲剧,只留在片尾的一行字幕。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传记电影免不了採取戏剧化的改编,但电影大费周章地完整重现Live Aid的演出奇观,在布景、动作与造型等物质元素上勉力逼近真实。另一方面,透过镜头、剪接与戏剧情节,在表演背后加上颇为煽情的人物动机,强化情绪的同时,也矛盾地简化了经典现场原本承载的力量。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历史重演与未竟的真实

然而有趣的是,《波西米亚狂想曲》受到观众的热爱与影评的批评,和皇后乐团当年在乐评的批评声中,逐渐爬上商业高峰的历程有些许类似。乐团早年从硬式摇滚转向华丽摇滚,除了纳入歌厅迪斯科流行乐风,引起不少乐评的质疑。而佛莱迪墨裘瑞日益鲜明的华丽扮装,到八〇年代一反摇滚传统,打扮成Castro Clone风格的同志猛男形象,更让不少乐迷无所适从。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之后几次充满争议的巡迴演出,包括无视争议前往阿根廷,以及前往隔离的南非,我们为了群众演奏是团员们的想法。然而,皇后乐团的声势从盛极一时开始逐渐下滑,加上面对当时庞克与新浪潮音乐的挑战,他们的音乐生涯在1985年之前,似乎逐渐走到了尽头。但是Live Aid的演出扭转了一切,像是全球乐迷透过电视转播,终于再次跟上皇后乐团。当佛莱迪掌握全场观众的心跳,所有的形象争议都不再重要,只有音乐的激情与欢愉,才是唯一的真实。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Live Aid的三十年多后,皇后乐团的传记电影或许可以是一个重新回望过去的机会,看一位移民之子,如何在日渐扩张、全球娱乐文化改头换面的时代,建构出新的文化身份,占据当时流行文化的中心;加上同志身体形象的变化,和整个八〇年代的爱滋风暴,佛莱迪墨裘瑞这个人物,实在是包含太多可供挖掘的题材与符号。但《波西米亚狂想曲》并没有影评想看到的深刻与严肃,正因为乐团主导自身历史的话语权,电影的通俗保守,保护了乐团的形象和商业价值,而十分讽刺却也理所当然地证明了,现在这样的电影才是观众想要的。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娱乐至死的后真相时代

据说佛莱迪本人生前极度保护隐私,或许对他来说,舞台上的身份比舞台下的真实面貌来的更为重要。雷米马利克诠释的佛莱迪,就像是种佛莱迪式的舞台装扮,情节无意间产生的恶搞趣味,以及银幕内外同声一气的欢乐,加上演员惊人的表演能量,这一切就如同皇后乐团令人兴奋激动的音乐一般,也可以是一种佛莱迪墨裘瑞传记电影该有的样子,尤其在这样娱乐至死的年代,严肃与深刻都失去了力量。吉它手布莱恩梅在反击影评人对影片的批评时表示:这是部描绘出真实的电影,以相当写实、坦诚但娱乐的方式……我想佛莱迪会说娱乐是第一要务。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在今年入围奥斯卡的作品中,本片在影评和观众间激起了巨大的分歧。相对于探进真实的复杂暧昧,这两部片的争议,就像是近年热议的后真相概念的延伸,都是关于观众想要的以及需要相信什么的辩论。不论是《罗马》试图写实復刻还原个人的时代记忆,或是《真宠》虚构与抽象化久远的历史人物,真实本就是不同观点框架下的诠释,让创作者各取所需,以创造出观众认同的叙事与说法。

《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乐队一梦25年

这样看来,《波西米亚狂想曲》从逝者隐私背后的真实、当事人的自我包装和观众期待的多方夹缝中,扭捏拼贴出一个迎合各方需求的娱乐叙事,最后终究是成功的。它或许是本届奥斯卡入围影片中最能代表这个虚假时代的作品,而这样的虚幻,需要台上台下用同等的真心来换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