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寫出童叟皆知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賦得古原草

送別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大家從幼兒時就開始背誦,可謂婦孺皆知,它的作者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

今天的這篇文章講述的就是少年時期的白居易以及他的部分作品。

16歲寫出童叟皆知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生逢亂世

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政權日見削弱,藩鎮(節度使)擁兵割據,截留賦稅,和中央對抗。宦官掌握禁軍(神策軍)大權,專橫貪暴,無惡不作。統治階級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百姓流離失所困頓不堪,我們的傑出的詩人白居易就在這樣的時代中度過了他的一生。

唐代宗(李豫)大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誕生於河南鄭州新鄭縣東郭宅。

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官彭城(今江蘇徐州)令,因勸說徐州刺史李洧服從中央而有功,升任徐州別駕(州刺史的輔佐官吏)。白父見戰亂不休,便送居易到南方去避難。白居易十一歲就離家遠遊,以後南北奔走,備嘗作客之苦。

16歲寫出童叟皆知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天賦與勤奮

從來談白居易生平的人,都喜歡根據他自己敘述以及別人記載的話,說他小時侯如何聰明絕頂,五六歲便學寫詩九歲便懂得辨別聲韻。這當然也是事實。但更重要的,他之所以能成為傑出的詩人,是由於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使得他在青年時代刻苦讀書,“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

加之在十幾歲時曾經過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接觸了社會上各個方面,增加了感性知識,深刻認識他所處的是怎樣一個苦難重重的時代。白居易在《朱陳村》中寫到:“孤舟三適楚,羸馬四經秦。晝行有飢色,夜寢無安魂。東西不暫住,來往若浮雲。離亂失故鄉,骨肉多散分。”可見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白居易是從小就有了很不簡單的經歷。

16歲寫出童叟皆知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弟兄羈旅各西東

白居易有首七言律詩《望月有感》,記錄他自己兄弟家人分離,以及當時的社會的混亂: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樑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從他家庭分散的情況也可反映出當時社會不安的程度。“時難年荒”和“骨肉流離”應該是非常普遍而為所有人民都心疾首的事,決不止是白居易一家一姓的傷感啊!

16歲寫出童叟皆知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天才少年

唐德宗貞元三年,白居易剛滿十六歲,已經寫出不少值得永久傳通的好詩。其中比較有名的一首五言律詩就是這首:

《 賦得古原草送別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對於這首千古名詩還有個趣聞,史書《幽閒鼓吹》、《全唐詩話》均有記載:

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投顧況。況戲之曰: 長安物貴,居大不易。
及讀至《原上草》雲: 野火不盡,春風吹又生。曰: 有句如此,居亦何難? 老夫前言戲之耳。

據說年輕的詩人白居易初到長安,拿著一卷詩送給當時的名士顧祝去看。(顧況,唐代詩人、畫家、鑑賞家。)

顧況起初很瞧不起這個初出茅廬的少年,一眼覷到詩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時,便開玩笑地說道:“長安的米價很費,要“居”下去是很不容“易”的呀!”等他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之後,立刻改變了口氣說:“能寫出這樣的好詩,居亦不難了!”

16歲寫出童叟皆知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顧況為什麼欣賞這兩句詩?

春草有頑強的生命力,野火縱然肆虐,也無奈它何。詩中表達了自然界的實際情況,同時又聯繫到人也應該堅初不怕折磨,要頑強地活下去。

白居易把人對自然的真感情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就全詩而言,前六句寫自然界的由枯而榮,後二句切合題意送別,寫人生之由合面離,把自然和人生作了對照,更覺情味無窮。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少年時代的白居易就已經是才情卓越了,日後譜寫的著作《琵琶行》《長恨歌》等體現了白居易善於觀察社會,體恤民間疾苦,應是從少年時期就烙印下了深深的痕跡啊。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的評論,轉發~謝謝您~

16歲寫出童叟皆知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