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歷史,明事理

今天聽了施展老師《中國史綱》之封建社會篇,進行了知識點梳理和自我反思:


知歷史,明事理


知歷史,明事理

在古代,主要是中原和草原的博弈帶來新秩序,而中原和海洋只是秩序的傳播線,即海洋只起到傳播影響作用。在近代,情況則相反,而西域和高原構成副線,起著催化劑作用,影響著主線發展進程。

時間和空間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歷史,所謂的中國歷史,就是這個體系的演化史。


一.何為“中國”

1.“中國”概念的由來:

周朝第二位君主周成王,興建了東都洛陽,“何”貴族鑄造了一個青銅器(現今成為“何尊”)紀念這個事情,刻在上面一百多個字裡有個“宅茲中國”(住在中國)。


2.普世主義:


古代的“中國”≠中原大地

古代的 “中國”= 天下的中央=全世界的中心= 文明水準最高的地方。


文明不特屬於某一群人,而應該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財富,這就是中華文明的普世主義理想

即為“普天之下,率土之濱”秩序。


3.思想的變化:

商人的天命觀認為,商人以外的人都為“羌人”,獻祭都是用羌人活祭。


周人認為,天命降於周王

。從而

拓展:如果天命是降於周王,則周王便是天下的共主,他不僅僅要為周人主持正義,而是要為全天下人主持正義,這是一種真正的普世主義觀念。那麼這樣才可以號令所有羌人同心同德打敗商朝。


後繼出現了“封建”政治統治形式。

拓展:只有這種封土建邦、分封割據的狀態,才叫做封建。(西方用“feudul”這個詞)實際上從先秦到清不完全是這種帝國形態,現代學界稱為郡縣制社會。


二.戰爭邏輯

末日之路的由來: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邏輯變了。

1. 變化節點:

春秋之前:《左傳》“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故 禮節性 >實用性。

春秋末期:技術發展(農業、文化)→新的經濟和人力資源 →原有貴族秩序崩塌,故,禮節性<實用性

拓展: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2. 博弈關係變化:

牛耕鐵器的出現:平民有力量耕種更多田地。

平民逃離井田,削弱了貴族力量,

君主保護平民私田,平民交稅給君主。


竹簡知識傳播技術:降低成本,更多人能夠獲得知識。

君主養新的人事班底:遊士(非本國)→沒根基容易控制。

貴族力量被削弱,君主和貴族共治→官僚制(變法)


三.文化的演變

周朝建立:普世主義文明(日用而不知)

春秋末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百家爭鳴

1. 力挺派:入世心態

復古→儒家(克己復禮)


2.拋棄派:入世心態

開新→法家(法術勢:法令、權術、局勢)—君主意志,官僚是法的執行者。


3.無所謂派:出世心態

不在乎→道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讓世界、百姓自由自主地活動。


大家回顧一下我們學過的一個知識概念: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學習歷史,其實根源目的就是瞭解世界是怎樣的,我們是誰,我們將要怎麼做


不難看出在封建社會時期,技術的發展推進了政治的變革,而文化也是當時政治經濟的一個寫照。


對於本課我最為深刻的有兩個感受:

1. 官僚主義中,君主並不會選擇本國的法家,而會選擇脫離家鄉的遊士。

道理我不多講,我就說說自己的想法,曾有一句老話: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現在多用於貶義,是說現在有些人做事或處世不相信身邊熟悉的人,而盲目地信奉外人的話。現多指做事或處世不相信身邊熟悉的人,而盲目地信奉外人的話。


大家想到了什麼?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關於“洋貨”和“國產”,現代的人多認為外國的產品更好用,外國的糞便都是香的。


往大了說,疫情當下,你們發現了什麼?

中國自己的體制才能真的救得了自己。(此處省略一千字)


往小了說,疫情當下,誰最擔心你?

自己的家人才是你最穩固的靠山,你生病了誰在意?

即使坑爹,坑媽,還是一如反顧。


反觀現代教育,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人的孩子。


我想說別人的家孩子是別人家的父母造就的。

當你不滿意自己家的孩子,請先看看自己,是否你就是這樣做的?

當你喜歡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會喜歡你嗎?


好孩子≠好的孩子

所謂“好”,可以是品德好,學習好,習慣好……

總有一個是你們家孩子的好,所以我們作為父母,多觀察自己家孩子的“好”,他們的“好”可以更好,但是需要你這個“模範”來引導,誰是天生的好孩子呢?


當然除了關於孩子,婚姻之道,朋友之情等都如此,一定是你吸引的都是跟你一樣的人。


所以,要想結交更好的朋友,又或者希望你的伴侶更優秀,請你先做到優秀。


我個人理解為“趨同”主義:家庭關係也好,社會關係也罷,總之都是在趨同的過程中,不斷的篩選你的“圈子”,去偽求真。


你想要的生活,一定是你正在過的生活,

而不是你想象中的生活。


外來的和尚也許唸經真的好,但是本地的和尚也是你自己生活一部分。


2. 關於百家爭鳴

我還是用一句老話說:“自古亂世出英雄”。

首先,我先來問問,何為亂世?


我個人認為,時代要進步,一定是經歷了亂→平→盛→亂。

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第一個亂和最後一個亂,一定不是一個定義。


所以,不管是哪個亂,不管是儒家、法家,還是道家,你覺得能夠幫助你就是好。沒必要給自己畫個圈圈,任何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


講個故事:

禪師讓小和尚每日打掃佛堂灰塵。

小和尚:“師父,眾生無好壞,都需善待是嗎?”

禪師:“是的。”

小和尚:“那為何要打掃佛像上的灰塵,它也是眾生啊?”

禪師:“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


小和尚:那灰塵就不是好東西是嗎?

禪師笑而不語。


又一天,小和尚在院子裡掃樹葉。

小和尚:“師父,這些樹葉也不是好東西,你看總要去清理。”

禪師:清掃後,你可以去院子的太陽底下曬會太陽。


小和尚照做。

一個時辰後,禪師問小和尚有什麼感受?

小和尚:“太熱了,我被太陽曬得睜不開眼睛。”

禪師:“你去樹下在站一個時辰。”


小和尚照做。

一個時辰後,禪師問小和尚有什麼感受?

小和尚:“在樹下有樹葉遮擋,涼快多了!”


禪師笑而不答。


小和尚明白了,其實萬物皆有用。


人活在世,有很多不明白的,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所謂“知歷史,明事理。”

不知道自己怎麼來的,你又怎麼能走好以後呢?


拓展: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從太陽直射到地球的光線就得不到吸收、反射、散射和折射,天空就會是非常蔚藍,沒有風雪雨露,沒有霞光,彩虹。由於灰塵是吸溼性微粒,沒有它這個核心,空中的水汽將無法凝結,天上的雲也就難以形成,地表失去了雲層的覆蓋,就會變得乾旱貧瘠,天氣不是太熱,就是太冷。沒有灰塵,宇宙中的許多有害射線會毫無阻擋闖進地球表面,並對人類和各種生物產生致命的威脅。

知歷史,明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