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關注育兒領域的各位朋友,最近都有關注一個熱門話題 #楊爍的教育方式#。
起因是演員楊爍帶著自己的兒子參加了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在節目中,楊爍對兒子嚴厲式的教育,讓很多網友看不過去,甚至想衝出屏幕揍他。
到底是什麼樣的表現,引起了網友的眾怒呢?這裡可以列舉節目中楊爍對兒子的幾個表現,大家感受一下:
剛到節目錄制地,兒子因為下車沒有跟著他的路線走,就引來楊爍一聲呵斥:“我剛剛走的是哪?重新走一遍”;
到了海拔高的地方,其他孩子都有父親的抱抱和安慰,節目組也擔心孩子會不舒服,建議讓父親抱孩子一下,但是卻遭到楊爍的拒絕,堅持讓孩子自己走;
到了選房環節,兒子選了自己的幸運數字5號,沒想到5號房最遠,楊爍就對兒子展開了冷嘲熱諷:“5號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看你下次還選5號嗎?”兒子一臉委屈;
好不容易走到了5號房,孩子已經精疲力盡,楊爍還對兒子說:“要是讓我先踏進門檻,那咱們就從村口重新走一遍”,孩子只好加快腳步;
就連疊衣服,孩子沒有按照他教的方法疊,都能惹得楊爍凶神惡煞的表情;
在楊爍各種嚴厲、恐嚇之下,兒子楊雨辰滿臉的不自信和小心翼翼,看得讓人心疼。
看了這些真想說一句:楊爍,你活該被網友炮轟!
為何楊爍會對孩子如此嚴厲呢?
經過深挖,大概找到了楊爍之所以這樣對待兒子,背後的兩點原因:
1、受“中國傳統棍棒教育觀念”的影響
很多中國傳統的父母,一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他們覺得孩子從小就要給他立一些規矩,要用嚴厲的教育方式讓他明白什麼東西該怎麼做,尤其是兒子,兒子長大是要承擔更大的社會和家庭責任的,要讓他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就得從小嚴厲對待,讓其懂規矩、早日成熟。
2、父母的嚴厲,是在彌補自己灰暗的童年記憶
就拿楊爍來說,看過他的採訪才發現:原來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也是這樣對待他的,經常因為一點小小錯誤就將他關至小黑屋裡,讓他進行反思。以至於小時候看到父親就緊張,十幾歲了還不能正常跟父親交流。
看到這些,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反過來看看如今他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不正是在潛移默化地模仿自己的父親嗎?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父母數不勝數,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和孩子這樣說話:
“看你都畫的什麼,我不都教過你了嗎?真夠笨的!”
“就你這樣,以後還想考大學,只有回家放羊了。”
.......
總之就是各種否定和批評,父母覺得:挑孩子的毛病、否定孩子,就能讓孩子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孩子通過改正以後,才能變得越來越優秀。
豈不知,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父母的否定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心理負擔,孩子容易在父母的不斷否定中形成自我否定和自卑的心理。
那麼家長到底應該如何做才對呢?
1、否定孩子之前先接納過去的自己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發現這樣的父母:孩子其實已經非常優秀了,但是在父母眼裡,總覺得離預期還有一定距離。追根究底,這是因為父母不認同自己,不接納自己。
父母也是從孩子長大成人的,在成長過程中,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心理特徵,這些問題和心理總是能投射到孩子身上,以至於沒法從根本上形成認同。
因此,父母否定孩子,很有可能是在否定自己心中那個未成年的自己。我們要明白的是: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是獨立於父母之外的個體,父母應該採取恰當的方式來接納、修復過去的自己,而不應該暗暗地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
就像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他的詩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寫的那樣: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2、否定孩子做錯的地方,但不否定孩子自身
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表述的方式不對。例如,講過的題目反覆做錯,家長會說:“你真是豬腦子!”“笨死了!”“你的腦袋就像是榆木疙瘩”;孩子有了好東西沒有跟家長分享,父母就會說他“白眼狼”、“自私鬼”;孩子見了熟人不愛打招呼,家長就會說“沒禮貌”、“不懂事”........
孩子做錯事情實屬正常,家長不該對孩子全盤否定,更不該對孩子人身攻擊,家長該做的就是肯定和鼓勵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指出他們做的不對的地方。
這樣下來,孩子才能在找到自信的同時,還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不至於像楊爍的兒子楊雨辰一樣,在父親的打擊下變得戰戰兢兢、喪失自信。
3、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其實像楊爍這樣的父母,我們就建議各位在張嘴批評孩子之前,先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一下孩子的內心感受,假設自己是孩子,如果有人對自己說那樣不尊重人的話還要求自己必須按照他的指示去做,自己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所以,父母應該放下自己所謂的權威和架子,做到真正地尊重孩子,丟掉習慣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到孩子身上的做法。弄清楚孩子心裡的想法之後再向孩子提出建議。
就像著名家庭教育專家盧勤說的那樣:與其用命令的方式對孩子指東指西,不如蹲下來和孩子好好說話。
4、真正的平等溝通,是建議而非命令
從楊爍和兒子的相處模式,我們還能看出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平等溝通。
楊爍就是非平等溝通的典型例子,這樣對待孩子的後果,無非兩種:
一種是孩子變得非常叛逆。相信大家都見過這樣的場景——家長剛說完“寫作業要把頭抬高一點”,孩子就將頭埋得更低。你越是說“快起床把飯吃了”,孩子就越是賴床不願意起;你越是大聲呵斥“別鬧了,安靜一會”,孩子就越是鬧騰得更歡。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像楊爍兒子楊雨辰這樣的反應,乖乖聽從父母的指示,但是長此以往會喪失掉自己的自信,變得越來越小心翼翼。
不管是哪種結果,這裡想說的是:如果父母能夠以建議的方式委婉地說出自身的想法,孩子也許更容易接受,相應地,對孩子的成長也會更有利。
總之,親子溝通是我們人生的一大學無止境的課題,父母一定要掌握技巧,和孩子彎下腰交流、蹲下身溝通,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對自己人格上的尊重,這是所有親子關係發展的前提。
在這個前提下,再做到:換位思考、和孩子一起交流、探討等等,正如瑞士教育學家裴斯泰洛齊所說:“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僅可以拉近與孩子的物理距離,還能拉近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
閱讀更多 栗子學育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