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上次我们讲过

米芾和王铎这两位牛人的临古之事

米芾是“一日不书,便觉思涩”

而王铎是“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

可见两人都在临帖上下过苦功

今天继续来聊聊一个老掉牙的话题

如何临帖

我们继续拿米芾和王铎举例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我们梳理这个问题

主要是为了了解一下大家们

都是如何临帖

是不是临帖就一定要写得很像

我们从古人的学习方法上

一起来找一找书法学习的

一些套路


今天主要谈谈王铎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神笔如他,王铎临帖也是十分勤奋的

有人做过统计

他留下的帖子大概有700多幅

而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他的临摹作品

具体数字大概是295幅临作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来看看这三分之一是怎样的作品呢?

我们可以挑出几幅来看看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 王铎《临晋〈王蒙帖〉》作于1646,王铎55岁时的作品,绫本,通幅行笔酣畅,点画振动,神采飞扬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 此幅作品《行书临〈王筠帖〉》是王铎众多立轴作品中尤为代表的一件,书于清顺治三年丙戌(1646),

这是临帖吗?

怎么看不到一点

原作的影子呢?

从这么多临作中

我们可以看到的

是王铎临帖的自己追求

总结起来无非两点

1. 先走进来

走进来的方法

就是走近、进而走进经典

就是

“崇尚师古”、“如灯取影”

他曾自定日课

“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


这个决心下得够大的

“终身不易”

那么

目的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锻炼用笔能力

之前说

他临《集王圣教序》、《淳化阁帖》

还有米芾的墨迹

一临就是几十年间

反复琢磨,不断深入

秉承的还是他那

“如灯取影,不失毫发”的执着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 王铎临《集王圣教序》局部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

他的取法原则

“书不宗晋,终入野道”

2. 再打出去

但是他临帖的目的

不光光是为了临像

这个启发从他的一则

对米芾《吴江舟中记》

的题跋中可窥一斑

有一天,王铎看到了米芾的

《吴江舟中记》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 就是这幅,原帖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了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 笔者多年前,曾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一睹《吴江舟中诗帖》和王铎题跋的风采,当时也是激动得走不动步了,

当然王铎一见此帖

不仅走不动步了

他简直兴奋得

夜不能寐了

他随即题跋道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 米芾书法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


又有一次

王铎从友人手里借到米芾的《韩马帖》

也是兴奋得夜不能寐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 这就是王铎看到的米芾《韩马帖》

他直接给朋友写了一封信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信中说

“弟昨为米韩马墨迹夜怀不能寐,天明即繇泥泞访年兄……弟不欣喜欢爱则已,既欣喜欢爱,能不嫉妬年兄乎!今夜弟怀如何,又恐不能寐矣!”


这两则题跋

应该是王铎学米芾的状态体现

一则体现出他对米芾书体的喜爱

夜不能寐

一则又点出了他认为米芾临书的真谛

不规规摹拟

说白了就是

不一定忠实于一点一画的临摹


由此,他提出了

“仿古不尽拟其形似也”

的学书理念

他在《临米芾手扎》首页

这样写道

“拟米芾体,海岳根矩二王,顿挫变化自成一家。宋一代独迈者世鲜能,深知本乎晋也。”


因而我们看到

王铎即便是临米芾

也是有取舍的

他从米字形态入手

深切体会米字的笔势和体势

为他所用

他将米芾刷字的笔法

融入他中锋绞转的特点之中

以墨的流动与涨化来制造

点线与墨块的对比

因而造就出

纵而能敛

势若不尽

却笔笔见米姿神韵

的自然之态

对应了米芾那

“我崇尚的是自然天趣”

的精神境界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 王铎草书临米芾《惠柑帖》,一气呵成,没有遵照原有的幅式章法。此幅《惠柑帖》为王铎临作,时年58岁

所以我们看到王铎的作品中

左右摇摆的书风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米芾的影响

只是他做得更凌厉尽致

我们看他的临摹与创作

就会发现

他将二王舒缓起笔改为短促起笔

他将二王横竖的直线改为有倾斜弧度的线条

在他后期的临摹实践中

王铎更是突破前人

随意选临一行

也能

参入了自己很多的理解和变化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 我们看看他56岁临写的《草书临张芝帖》 绫本,尺寸:162×44.5cm,创作年代:1647年作

由此我们看到

王铎是在先走进来、再打出去的策略上

进行临帖的

他的草书

用笔、结构、章法、墨法

表现手法多样

险劲沉着、苍郁雄奇

如蛟似龙,力能扛鼎

他的行书

深得米芾“沉着痛快”的精髓

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他最用心的地方

应该是字组结构

以及组织字组间的错落对比和

协调整体章法的关系的能力

大家注意了

这里是一种能力

一种在茫茫临帖中

“找到自我”的能力

就像他说的

“书古之迹易,学晋之神,睦乎其后,愈写愈望洋”


临帖之于王铎

说到底

实际上是创作源泉的发掘

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由此我们感悟到

临古出新之路

既源于经典

又出于经典


王铎一生书法独具特色

他习书崇师高古、取法先贤

毕生追摹“二王”

又广泛涉猎东汉、晋、唐、宋诸多名家

在“发现自我”“找到自我”的过程中

终于“目击而道存

成为备受世人瞩目的

“神笔王铎”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他在临创中找到自我,终成一代神笔,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动人心魄

▲ 王铎行书《题素漱剪裱册》为王铎去世前的冬天所写,当时王铎59岁,于次年3月去世。这件作品虽经剪裱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