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市大東區:推進開放小區規範化管理 夯實“一網一格”治理模式

一個好的社會治理體,系必須以人民為中心,下足“繡花功夫”,打磨服務基層、提升共治共建共享的能力,方能實現社會治理方式的再升級。與此同時,更要體現“平時好用、戰時管用”的全週期管理意識,這是新時代對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全新要求。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在疫情考驗中,大東區學好用好“楓橋經驗”這塊金字招牌,結合區域實際不斷探索完善的“一網一格多功能”發揮出巨大優勢,在取得疫情防控阻擊戰初步勝利後乘勝追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將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有效經驗,轉化為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長效常態機制。

轉“危”為“機” 走出開放小區規範管理新路徑

大東區共有開放小區482個,建築面積1387萬平方米,佔全區總居住面積的52%。小區多數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相對較低,多數居民習慣小區無人管理、無人收費,存在不交錢、少交錢享有物業化管理服務的思維。在歷次開展開放小區引入保障型物業的工作中,很多小區陷入“政府推動保障型物業進駐—居民不交費或物業企業管理較差引發糾紛—物業企業撤離—小區再次開放”的循環“怪圈”,一直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點、痛點、堵點和“死角”。

疫情發生後,大東區廣大黨員幹部投身抗疫一線,依託“一網一格多功能”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開放小區封閉改造施工,投入資金467.75 萬元,設立封閉圍擋設施26721延長米,改造小區 303個(佔開放小區總量的84%), 單體樓120棟、村屯14個 (佔總量的100%)。這些舉措得到廣大居民的充分支持和高度認可。

然而,封閉起來的小區還要“退回”到過去嗎?為了封閉小區而投入的巨大的經濟社會力量將付之東流嗎?大東區的回答是:要轉“危”為“機”,將開放小區的“防疫安全牆”進一步加牢。大東區的路徑是“試點引路—複製推廣—分類實施”工作思路,迅速啟動了開放小區規範化管理工作。

注重發動群眾,堅持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區委抽調1460名機關黨員幹部與街道、社區基層幹部一道,會同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帶動小區內的樓棟長、老黨員、志願者等“中心戶”,深入居民中開展思想摸底工作,做好少數持反對態度居民的思想轉化工作,引導他們由福利性生活思維方式向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購買服務的生活思維方式轉變,不斷凝聚開放小區規範化管理的共識,為高效推進工作奠定基礎。

組織穿透 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思路

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推進老舊小區物業化,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需要科學判斷、強化組織領導、依法依規推進。區委始終將黨的建設貫穿始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全面抓實組織保障,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理念、制度、能力的現代化。

充分排查摸底。區委、區政府組織10名包保副區級領導,充分發揮“一網一格多功能”基層治理模式作用,克服疫情影響,組織職能部門和街道、社區同志,深入到開放小區中,入戶拜訪、下發問卷、溝通聯絡、建立臺賬,對362個開放小區、120棟單體樓和14個村屯的現狀進行徹底普查,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根據摸底情況,制定規範化管理工作的措施標準,先後制發《關於推進開放小區封閉後引入規範化管理的通知》《住宅小區封閉管理標準》等指導性文件,並根據每個開放小區的特點實施“一家一策”,為街道、社區開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了區委書記、區長任組長,區委副書記和區政府主管副區長具體主抓,區委政法委統籌推進的工作專班,工作專班實行“周調度”機制,督促各責任部門按時間節點落實進度,按標準抓好質量,加強指導服務工作,形成了分兵把口、齊抓共管的組織體系。

依法依規推進。在充分調查、反覆論證基礎上,區委、區政府再次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將開放小區規範化管理工作作為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的具體實踐,將打造“楓橋經驗”大東版作為工作目標,進一步豐富完善“一網一格多功能”基層治理模式,組織職能單位的黨員幹部學習《物權法》《瀋陽市物業管理條例》《村民自治章程》等有關法規,確保依法依規推進工作,不留問題隱患。

政企聯動 全域實現網格化閉環管理

推進規範化管理,絕不是僅封閉了小區的大門,而是催生出有效管理的閉環!

堅持政企聯動,確保工作高效推進。大東區委、區政府堅持“託底”和市場化運營相結合,組織引導駐區國有物業企業積極參與開放小區管理。

引入信譽好、實力強的國有物業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間,大東區駐區企業——瀋陽中城集團及企業下屬物業公司,共投入資金275.5萬元、人員435名,傾全力配合長安、東塔、東站等5個街道和東勝、凱翔等12個開放小區做好了封閉管理工作,共設立封閉圍擋設施150延長米,實現了322棟居民樓,2萬戶居民的封閉管理,為全區較好地完成疫情防控任務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得知全區將啟動開放小區規範化管理工作後,中城集團主動要求擔負社會責任,表達了政企聯動合作的意願。

2月24日,政企雙方簽署了物業保障的框架協議後,企業不等不靠、主動作為,提前介入工作,對符合條件的57個小區即時實施了保障型物業管理,充分展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同時,企業承諾將對大東沒有實現規範化管理的開放小區、單體樓實施保障型物業兜底管理,此舉再次展示出服務社會、服務民生、服務百姓的國企擔當。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實現“扶上馬、送一程”。在政企合作過程中,大東區委、區政府堅持“親兄弟、明算賬”的原則,用市場化手段對企業給予幫助和支持,對中城集團實施長期精準扶持計劃。其中,每年投入資金600萬元,用於保持企業管理服務的小區社會化掃保;每年投入資金300萬元,用於維修企業管理服務的小區房屋本體及主要道路;每年投入資金130萬元,用於保障企業管理服務的小區在疫情防控期間封閉需要,支持企業保持規範化管理的小區服務運營水平。

下一步,大東區委、區政府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問題導向,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及早完成全部開放小區規範化管理工作,加速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促進城區社會治理體系成熟定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