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排面的嬰兒:國家派軍隊保護產房,鳴13響禮炮為他慶生

我國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曾經感慨道:“ 要為重活的高興,不要為死去的憂傷。

自古以來,嬰兒的誕生被視為希望的到來;意味著一個國家迎來了出生朝陽;意味著一個國家正在生機勃勃的蓬勃發展。而自近代以來,曾經迎來這樣一位嬰兒,對“中國最有排面的嬰兒”這一稱呼當之無愧,在出生之時軍隊保護產房,國家鳴13響禮炮慶祝他的誕生

孔德成:尚未出生便被寄託著整個家族的希望

提起我國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孔子,中國上下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位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思想家所提出的各種各樣的理論在如今依舊閃閃發光,對人影響頗深。而孔子的直系後人,同樣也是孔子精神的傳承人。自然備受世人的關注。

或許有人有所不知,在山東曲阜,孔氏這一族至今

綿延不絕地將自己的自己的血脈傳承下去。

中國最排面的嬰兒:國家派軍隊保護產房,鳴13響禮炮為他慶生

然而,到了孔令貽這一代,卻突發變故。這位第三十一代“衍聖公”儘管吟詩作畫樣樣精通,但是奈何天生身體虛弱,不到三十歲便有離世之象。而原配妻子孫氏早已因病不在人世,妾室更是無一人孕有子嗣,孔令貽膝下僅有兩位從旁支過繼而來的女兒。

而毫無疑問,孔氏一族絕不能斷送在自己的身上,然而此時此刻孔令貽已經病入膏肓,無法承擔傳承血脈的重任。但是,天無絕人之路。不久後,孔令貽的妾室王氏便被摸出喜脈,確診有孕。

孔令貽聽及如此,強撐著已經藥石不進的身子,給溥儀上書一道奏摺,言辭誠懇地表明:若王氏所誕下的是一名男嬰,請求聖上將其封為第三十二任衍聖公。不久後,孔令貽便撒手人寡,離開人世。

自此之後,王氏腹中的嬰兒為世人的雲霓之望,眾人更是將孔氏一族的傳承全部寄託在這還未出生的嬰兒身上。

孔德成:出生便是巔峰,中國最有排面的嬰兒

時間如同白駒過隙,在眾人的小心呵護與悉心照顧之下,王氏終於在1920年2月23日發動了。眾人先是手忙腳亂地準備一番,才小心翼翼地將王氏送入了產房。

中國最排面的嬰兒:國家派軍隊保護產房,鳴13響禮炮為他慶生

在生產過程中,等候在外的眾人看起來卻比產婦更為緊張不安。因為,若王氏生下的為一個女嬰,那麼在當時那個時代意味著絕後。孔氏一族的血脈便就此斷絕,千百年的努力就此功虧一簣

甚至在那時,連皇帝溥儀都被驚動。溥儀對孔子以及孔氏一族同樣尊敬有加。對王氏肚子裡這個即將出生的孩子同樣也重視萬分。他甚至調動了紫禁城中的軍隊,赦令他們在王氏生產時守在產房外,保護王氏以及還未出生的孩子。

防止有意外發生,以及防止由不懷好心之輩迫害孔氏這最後一絲血脈。這絕不僅僅只是尋常的婦人產子,在那個時代,婦人生產本就是九死一生,更何況這還關乎到一個家族的興衰。溥儀甚至調動了皇城中的所有御醫,命令他們拼盡全力保護王氏以及她的孩子。

在第一縷陽光出現之時,一陣清脆的哭聲打破了空氣中的沉靜。原本昏昏欲睡的人們立刻強撐起精神,以平生最快的速度衝到產房前,打聽嬰兒的性別。

中國最排面的嬰兒:國家派軍隊保護產房,鳴13響禮炮為他慶生

當穩婆喜氣洋洋地告訴眾人,王氏誕下了一個男孩時,所有人喜上眉梢,甚至有人喜極而泣

很快,溥儀聽聞這個消息,同樣欣喜若狂,為了慶祝這位意義非凡的嬰兒的降生,

他甚至下令國家鳴13響禮炮以此慶生,這可是僅僅只有皇親國戚所能得的殊榮,而為了普通人所放可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件。

他既是為了慶祝這位意味非凡的嬰兒的誕生,也是欣喜於我國傳統文化的成功延續和孔子的精神文化的成功同樣後繼有人,不會斷絕於此。不過,這其中未必沒有為自己考慮的因素。

若是孔子這支氏族斷送在自己所統治的時期,那麼誰都會質疑自己的統治能力與治國才能。同樣,如果孔氏一族在他在位期間繁榮昌盛、綿延不絕

後人同樣因為如此而歌頌自己的聰明才幹,而史館無疑也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史書上記載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對於自己是一石二鳥的天道好事,而燃放禮炮對於溥儀來說毫不費力,絲毫不費一兵一卒,甚至可以因此落得他人的

讚不絕口,何樂而不為呢

中國最排面的嬰兒:國家派軍隊保護產房,鳴13響禮炮為他慶生

隨著禮炮的綻放,這名寄託著萬千希望的嬰兒被命名為了孔德成。這名男孩從剛剛降生於這個世界便被封為了衍聖公,這是多少讀書人哪怕兩鬢斑白都得不到的爵位。

如今卻被冠以到一位嬰兒身上,現在看來,不僅僅

令人發笑,甚至有些荒唐。在那時,封建禮教大於一切,一名幼童尚且可為君王,更何況只是一位空有名頭公爵呢?

在2008年孔德成離開了人世,然而這個習俗卻依舊延綿了下去。在我看來,希望能夠延續古人的精神文化,流傳聖人的思想成果,這未必不是一件壞事。

但是,我們卻能從其中窺出一二,這傳統習俗中同樣有不少糟粕:重男輕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大的缺陷,為何只有男孩能夠傳承精神?繼承爵位?女孩同樣可以擔負起如此重任。

中國最排面的嬰兒:國家派軍隊保護產房,鳴13響禮炮為他慶生

承擔家族的責任並非是依靠性別而是個人能力的高低;其次,評判一族文化是否能夠流傳至今,是憑藉著後人對此的研究深度以及對此精神的熱愛程度,而不僅僅只是為了一個華而不實的名頭攪得家宅不寧,甚至驚動了當時最高統治者。

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毫無主見,將其全部照搬古人那一套理論,如今的中國已經步入了現代化的發展,世人的思想同樣不能被古時的封建禮教所桎梏,應該與時俱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