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之解析

“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語出《教條示龍場諸生》。意思是一個人如果立志成為聖人,就會成為聖人;如果立志成為賢人,就會成為賢人。

《教條示龍場諸生》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被貶貴州,經“龍場悟道”後,創建龍岡書院,聚徒講學,為求學諸生立下的為學規勸。它分為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個部分,語重心長地告誡弟子求學、做人的基本道理。這四者之間有很強的因果次序,而立志最為根本,是為學的前提和基礎,並貫穿了為學的全部過程。

作為一篇闡發為學思想的文章,它集中體現了王守仁教育哲學中的人生觀、學習觀、道德觀和修養觀。

在王守仁看來,志就如舟之舵、馬之銜,引領治學前進的方向而不至於遊蕩無歸。如果沒有志的統領,天下萬事便無所成就。因此,王守仁認為當時學者之所以昏昏度日、百無所成,都是因為“志”之不“立”。

志即志向、志願、抱負,是對美好、崇高目標的追求,是人們為之奮鬥、為之獻身的不竭動力。志歷來被人們視為處世立身、建功立業的根本。歷史上凡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都具有遠大志向。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非常強調和重視“立志”。從孔孟“殺身以成仁”“捨身以取義”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立志聖賢”是貫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根耀眼的紅線,成為仁人志士畢生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價值內核。

青年正處於人生的“灌漿期”,是價值觀養成、理想揚帆、事業起步的關鍵階段,只有選定奮鬥的目標,立好志、立大志、立長志,並在實踐中去考驗、去磨鍊,做到雖九死而不悔,這樣才能有大的作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注:

①本文作者 王飛 系隴東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

②本文摘自《中國教育報》2019.05.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