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毒奶粉和鬱金香

美國從次級房貸開始到之前的二房風暴,再到後來的雷曼兄弟、美林、美國國際集團等等倒閉、轉手、國家接管等等,震盪了整個華爾街、以及美國的經濟體制、世界的金融秩序。


華爾街、毒奶粉和鬱金香

雷曼兄弟破產

這些公司都損失了天文數字的資金,那些名校畢業,年紀輕輕就進入華爾街的菁英,可能也是第一次感覺開除是什麼體驗,或是戶頭的零不再隨心所欲的增加。

當然,美國政府緊急地拿出了天文數字般的一長串零去拯救這些公司。很多的美國納稅人、街頭民眾感到非常的不滿,“為啥要拿我們納稅人的錢去拯救那些朱門酒肉臭的混蛋?”

因為所有的經濟學家和政府智囊都會諄諄告誡,不要忘了1929年世界經濟大恐慌的前車之鑑。更不要相信什麼自由市場經濟調控等等天方夜譚的論調,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政府必須出手拯救。

美國的經濟學從亞當斯密開始便相信“讓市場自由運作”、“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整著物價和供需平衡,政府的干預只會破壞整個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的機制,自由主義政治學者也附和著,擔憂政府幹預市場,進而以國家機器威脅個人自由與天賦人權。


華爾街、毒奶粉和鬱金香

所以1929年經濟大恐慌時,美國民眾也相信這一套“就讓那些爛公司倒吧!”、“去蕪存菁、適者生存”,淘汰過後,留下來的就是體制健全的優秀公司。聽起來還真像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說法,亦或是吉卜林式的種族優越論調。

當然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


華爾街、毒奶粉和鬱金香

1920-30年代是美國經濟最鼎盛的時候,其他國家都面對一戰後的重建與蕭條,所以全世界的資金都湧進美國進來想要炒作一筆,當這個虛幻的投機被戳破之時,不僅是美國的經濟恐慌,而是全世界的蕭條。

一些無法承受這巨大經濟壓力的國家人民對民主政府無力解決經濟問題而失望,轉而支持強人政治。破棄條約、整軍經武(擴大內需),結果就是產生後來的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極權主義和二次大戰。

經濟大恐慌最後在羅斯福的新政下逐漸平息。新政是一套複雜且多角度的政策,有興趣的人可以輕易網上找到相關資料,這裡就不再多談。

一言蔽之,羅斯福新政是一套反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政策,強調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社會福利的救濟。從此之後,凱因斯和熊彼得的經濟學取而代之,亞當斯密的那一套被掃進歷史堆之中。


華爾街、毒奶粉和鬱金香

網上圖片

當經濟停滯時,失業高漲時,活化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刺激消費,提供就業機會,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由政府來大規模興建公共建設。

一個比較誇張的比喻是,“早上僱一萬名工人興建公路,晚上聘另外一萬名工人拆掉公路,每天重複一次。”

這樣馬上就會減低失業率(同時降低犯罪率),工人有了薪水就會消費,就可以帶動附近的餐廳、休閒事業,整個經濟圈開始轉動,景氣便會復甦。

這裡可以舉上海要舉辦世界博覽會的事例。為了舉辦世博,上海開始大規模興建捷運地鐵,預計在2012年超越倫敦,成為世界上地鐵運行距離最長的城市,而世博的所在地就是上海浦東外灘,更是大規模的造鎮計劃。

而展期半年的預計參觀人數超過7000萬人,將突破1970年的大阪世博,這些大量的公共建設將幫助中國度過這次的經濟蕭條危機。

同時,中央為了提振經濟也在搞擴大內需,要地方政府提出計劃去興建殯儀館、垃圾桶等等,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利用國家的資金來刺激經濟發展。

當然二戰後,國家在經濟、市場之間的角色與定位有著長遠的發展。從60年代行為主義以來,大多數的學者都擔憂國家權力的不斷擴大,傷及個人自由,不過從這次美國政府花錢救二房、接國際集團,然後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宣佈轉型成一般商業銀行,接受美國政府的控制。

美國人所謂的自由,大抵就是如此,賺錢的時候要自由,不要政府管;一旦出事了,就像大雄向小叮噹求救一樣,要政府來個萬能的解決方案……


華爾街、毒奶粉和鬱金香

他們難道不知道小叮噹並不存在現實當中嗎!?(無語)

當時的美國媒體街頭訪問時,就有民眾就抱怨:“這種事難道以前不知道嗎?怎麼會突然一口氣全部爆出來?”

事實就是如此,平常沒人注意危橋,大風一過,彷彿到處都是危橋違建。

這非常像毒奶粉事件,一開始只是三鹿特定廠商的奶粉,但是後來便擴大成全部的奶製品,從奶茶、玉米湯、麥片,甚至是巧克力,越滾越大,彷彿什麼都不能吃。

黑心商品事件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有,不用多說,沒天良的商人無所不在,日本也爆發毒米事件,農林水產大臣引咎辭職。由於我國幅員廣闊,造成沿海內陸、城鄉之間過大的經濟差距。而快速的資本主義化也使得人們對於金錢貪婪的誘因無法克服,所謂:殺頭的買賣有人作,賠本的生意沒有人作。

那次毒奶粉事件重創我國形象。正所謂金玉之外,敗絮之中,宏偉美麗的機場大廈,傲視群雄的金牌數量,這是多少中華兒女的努力奮鬥所成就?卻因為一些人公共道德的殘缺,一掃當時辛苦建立起來的鳥巢榮光。


華爾街、毒奶粉和鬱金香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當一個事件爆開來,相關的事物就會被千夫所指,萬夫所視,放在顯微鏡下檢查,然後就會形成大眾的信心危機,進而對所有貨品產生疑慮,股市的崩盤亦是如此。

這種信心危機所造成的人心惶惶持續到何時,取決於各國政府的能力,或者說,人類的遺忘天性?您此刻在買乳製品時,是不是還會有些猶豫?是不是不自覺地帶上了更多的謹慎?

回到華爾街,當時的許多報導都把那次金融危機視為是1929年以來最嚴重的情況。不過經濟大恐慌時,市場約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到達最低端,而且依舊保持10-20%的市值。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市場慘跌99%的案例,也就是商品只剩高峰時的1%價值。

1637年2月的荷蘭,便產生了這樣的案例。

也因此我們有了一個優雅的專門詞彙,用來表示人類利益薰心的瘋狂經濟行為:鬱金香狂熱。


華爾街、毒奶粉和鬱金香

17世紀中期的荷蘭人對於來自東方的鬱金香有著瘋狂的追求,造成了這一棵小小的球莖,在市場上奇貨可居,價格不斷翻倍。這就是和南海泡沫危機、密西西比事件並稱世界三大經濟泡沫事件。

當時的人們品花賞草,追求奇珍少見,斑花麗紋的鬱金香。但事實上,這種評鑑並沒有原則,好壞的價值也經常變動,這就使得鬱金香球莖的價值本身並非有一放諸四海的標準,而隨著流行和商人炒作和哄抬而決定。

《鬱金香熱》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商人手中握有一黑色的鬱金香球莖,當他聽到遙遠的農莊婦人也擁有一株黑色球莖時,商人特意跑去請婦人任易出價要買她手中的球莖,當婦人滿意的拿到一個天價而高興不已時。


該商人當場把他手中的球莖捏碎採爛並大笑說:“這樣一來,就只有我有黑色的鬱金香了!”並指著那婦人說:“當時你就算多要10倍我也會給你的啦。”

換言之,鬱金香已經不是孤芳欣賞的美麗花朵,而是隻被為了高價轉賣的

貪婪罌粟

華爾街、毒奶粉和鬱金香

上圖:鬱金香醫生的解剖課,荷蘭最著名的醫生,但因為太過著迷鬱金香,所以也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鬱金香。畫作見證了該時代的狂熱,而他的本名今天也不如渾名響亮。


結語:既然淪為錢下奴,那離香消玉殞的那天也不遠了。

當華爾街的投資公司不斷轉投資、再借貸,讓一美金可以膨脹三四十倍時,不斷推出那些連消費者也搞不清楚的投資服務或是不切實際的衍生商品時,殷鑑不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