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疾控中心技术支持组——“福尔摩斯”背后的“最强大脑”

有人说做流调就像探案,是上海街头的“福尔摩斯”,那么宝山区疾控中心技术支持组则是“福尔摩斯”背后的“最强大脑”。

宝山区疾控中心技术支持组——“福尔摩斯”背后的“最强大脑”
宝山区疾控中心技术支持组——“福尔摩斯”背后的“最强大脑”

他们“顺”流而行

宝山区疾控中心技术支持组——“福尔摩斯”背后的“最强大脑”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他、她和他们都是当仁不让的“尖兵”,应急处置的“阵地”上一定会看到他们战斗的身影。

他们随时解读上级下达的文件与规范,根据防控方案,制定并实时更新中心的规范操作流程(SOP)以及流调模板。他们常常开玩笑说“工作时要学会和自己过不去”,所以他们反复研讨、逐字推敲,截至今日更新了宝山区新冠肺炎流调SOP版本6次,设计、更新流调初报、续报和结案报模板10余次。他们和每一份报告“较真儿”,先后审核修改近500份流调初报、续报、结案报和补充报告。他们对每一例疫情会商分析,不断揭示冰冷枯燥的文字背后的潜在信息,持续提供专业的研判建议和应对良策。

有人说疾控人是“逆行者”,但他们将自己定位为顺行者:顺应疾控人始终如一的初心使命,顺应疾控人肩上的责任担当,做疾控人应该做、必须做的事,尽己所能守护更多人的平安和健康!

他们各尽其能

宝山区疾控中心技术支持组——“福尔摩斯”背后的“最强大脑”

“疫情当前,没人能置身事外,更没有人是个人英雄,我们的冲锋陷阵仰仗的是团队力量”他们如是说。

对疫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判,制定并实时更新中心的防控策略是中心技术支持组的核心能力。如果说流调组的成员们是中枢神经,那么中心技术支持组就是大脑。这支“最强大脑”的队伍成员们具有丰富的应急处置经验和全面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为指挥部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对于复杂困难的案例如聚集性疫情等,第一时间出动,与原有流调成员共同奋战,给予专业的技术支持;通过每日会商,不断查漏补缺、梳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核实修订报告,精准完成交接工作。

他们竭力而为

宝山区疾控中心技术支持组——“福尔摩斯”背后的“最强大脑”

技术支持组的成员,同时也是流行病学调查组成员,作为有着双重身份的“最强大脑”们,为了将病毒感染人群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他们开始了一场场争分夺秒的“赛跑”,考验他们的,绝不仅仅是脑力,更是身体素能。他们和同事们日夜奔走,追踪每个上报病例的活动轨迹,在最快的时间里准确获取信息,分析出病例的感染途径和传播链,采取消毒、隔离措施,有效控制病毒传播途径。直接参与和跟进了宝山第一例、第二例确诊患者的流调工作的向伦辉,曾一连40个小时不眠不休做流调、写报告、分析案例。“已经忙到根本不知道日期和时间,每天24小时待命出击和现场调查,生物钟也全乱了。”吴萃这样形容大家的工作节奏。

宝山区疾控中心技术支持组——“福尔摩斯”背后的“最强大脑”

凝聚微光,便成星河。青山一道,风雨同历。每一个疾控人,都在散发着自己的光芒。正是这星星点点的光,零零散散的火,共同映照着疾控队伍,如同战士一般,坚定地走下去。疾控人就像一座时钟,有指针,有齿轮,也有电池,别人只看到指针在转动,但事实上每一个部件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信这也是疾控人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阻击战的最大的信心!

宝山区疾控中心技术支持组——“福尔摩斯”背后的“最强大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