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芜清明节习俗

寒食上坟 “五烧”祭祖

每当清明节到来的前一天,也就是寒食节,莱芜人大都会到祖坟祭扫祖先,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上坟”。莱芜寒食上坟,清明插柳。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莱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

清明上坟,在莱芜老年人中一直延续着,年轻人一般只会跟在老人后边打打下手帮帮忙拿祭品。祭品根据家庭境况可多可少,一般都不会少于“五烧”,炸肉丸子、炸鱼、豆腐、芹菜、鸡肉等因人而异。日落之前打上几刀火纸,花好待上坟之用。用锡壶装上一壶酒,再备五只酒盅、五双筷子,用食盒或者包袱带到坟前,摆好祭品,斟满酒便开始烧纸,待火纸烧完后将酒“浇奠”于火纸灰烬处,然后便回家与家人一并吃晚餐。也有的家庭上坟时也会将茶水摆在祭品一侧,与酒盅相挨着的位置。农村讲究女人不上林,只有男人上坟,与元宵节“上灯”相同。

插柳条 打秋千 放老牛

清明节一大早,家家户户会在门框插柳条,有时也会在正房屋梁上挂上大枝的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莱芜部分山区,清明节插完柳条、松枝后,手持树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清明也称“牛节”,这天,人们会给耕牛刷洗一遍,头戴柳枝帽,角绑红布条,草料多掺豆料,让牛饱饱的吃一顿,好准备开犁耕田。年五更时,有许愿,打一千骂一万,清明再吃顿饱饭。喂好牛后,牵着牛到自家的地头转一圈,让老牛熟悉一下自家的土地。牛语:吃了清明饭,下地把活干。随着现代机械的使用,养耕牛的村民少了,这个习俗也便渐渐地被淡忘了。

碰了红鸡蛋,一年吃饱饭

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要吃煮鸡蛋,还要将鸡蛋染成红色,俗话说“过年的饺子,清明的红蛋。”早晨起来,家庭主妇就会煮上一大锅鸡蛋,用事先准备好的红颜料(或用春联纸)把蛋皮染红,除了给自家孩子吃,还要赠送给四邻八舍的孩子们。

民间传说,红颜色辟邪,孩子吃了红蛋皮的鸡蛋,邪毛鬼祟不敢上身,寓祝孩子健康生长。据说吃了清明煮的鸡蛋,一年不会头痛。也就是说清明的红皮鸡蛋能治疗头痛病。还有说法是,吃了清明红鸡蛋,旱魃雹神躲着见。有人说清明节的红鸡蛋能够预防旱灾和雹灾,蛋是圆的,象征好日子圆圆满满,幸福久长。

儿童有碰蛋的习俗游戏,两个顽童各持一枚红鸡蛋,相互碰撞,边碰边唱:“碰碰碰鸡蛋,碰碰鸡蛋活一万;碰鸡蛋碰红蛋,我的整你的烂。碰了红鸡蛋,一年吃饱饭。”

山东莱芜清明节习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