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成甲

自序

我發現,大多數人在一個領域工作幾年之後,往往會進入個人成長的瓶頸期。 這背後的原因很好理解:一個人進入陌生領域的時候,一切都是新鮮的,每天都有要學習的新知識,所以我們只要努力學習,勤奮工作,成長和進步就是顯而易見的。 可是,當我們工作一段時間後,對工作環境和任務都比較熟悉後,就會發現自己能學到的東西少了,成長的速度慢了很多。

查理·芒格徹底顛覆了我對學習的理解。他認為,學習並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識,而是要尋找更好的決策依據。這個更好的決策依據,就是那些經過廣泛驗證的原理和規律,芒格稱之為思維模型。

查理·芒格學習思想的精髓:知識和知識是不一樣的,我們不需要學習和了解所有的知識,我們只需學習各科最傑出的思想,去抓住最關鍵的要害,就可以解決絕大多數問題。

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在《心智社會》中曾介紹過派珀特原則:“思維發展中最重要的一些步驟不僅需要獲得新的知識,還需要獲得新的管理方式來運用已有的知識。”

如果我們只是知道更多的思維模型,而沒有管理和應用這些思維模型的思考方法,並不能真正改變自己。我們真正要追求的目標是把思維模型作為分析解決問題的工具,用抽象的多元思維模型洞悉問題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的槓桿點。

《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努力被《窮查理寶典》的出版人施宏俊先生注意到,他熱情地將我引薦給查理·芒格,讓我有機會在伯克希爾·哈撒韋2019年年會期間專訪芒格先生兩個小時,當面向他求教關於多元思維模型的問題。

我一直相信“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具體的答案,而是如何發現答案的過程。查理·芒格曾說:“在我這漫長的一生中,沒有什麼比持續學習對我幫助更大。而我能夠持續學習,是因為我幸運地很早就學會了學習的方法。”

知識的增加不是成長,思考能力的提升才是成長。

當我們涉獵很多個領域的知識,並且能夠在長視角下思考問題時,我們就會逐步形成與大多數人思考分析問題時不一樣的格局和意識。在這種全局性認知的能力下,我們會在一些瞬間獲得靈光乍現的洞見,而這種少量的洞見可能極大地改變你的人生。人生不需要每件事情都取得成功,只要在少數重要而關鍵的選擇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就能影響一生的軌跡。

這個時代最厲害的決策方式

更多人的經驗比一個人的經驗更可靠、更廣泛,嚴謹驗證過的結論比個人隨機的總結更可靠。

用那些超越了個人有限經驗,被人類嚴謹、反覆驗證的跨學科原理和規律做決策依據,我們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就會大幅提升。這是這個時代最厲害的決策方式。

《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打破學科間的壁壘

我發現,我們大多數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習慣於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找解決答案,天然地缺乏一種跨行業、跨領域尋找解決方案的意識。

跨學科學習的關鍵根本不是學習更多的知識,而是找到不同領域間面臨的共同問題。

我們可以去找那些發展水平更高領域的解決方案,搬到發展水平較低的領域。這就是創造性學習,也是我們解決創新問題的一種重要策略。

構建深度思考力的底層邏輯

我們先要理解一個簡單的公式: 思考力水平={你做出的假設}與{事物發展規律}的重合度

因此,提升我們洞見能力的關鍵不在於學習更多的知識,而是找到更底層的規律。過去僅靠積累經驗和知識點的學習方法之所以落後,不是因為它不能學習更多的知識,而是因為這種方法在“知識量”的積累上花了太多的時間,而很少觸及問題背後的規律和原理,所以就無法大幅度突破自我認知的邊界。要掌握更多的原理,就要從學習掌握多元思維模型開始。

《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

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比絕大多數人用的系統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頭腦裡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然而,我這種特殊的方法似乎很少得到認可,甚至對那些非常有才能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人們要是覺得一件事情“太難”,往往就會放棄去做它。——查理·芒格

人們忽視了問題的關鍵——學習思維模型的起點,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要解決問題。不知道解決什麼問題的思維模型,只是一個孤立的死概念而已。

一定要深刻理解一個模型在什麼情況下,解決什麼問題時是有效的。

對查理·芒格而言,所有能夠持續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都可以稱為思維模型。對我們而言,只有那些在遇到問題時能真正用到的策略,才是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型。否則,記住了很多思維模型,卻不知道能解決什麼問題,就是捨本逐末。思維模型背後更重要的思維方式

從長期視角來看,我們要做的就是看清楚要堅持做什麼。巴菲特和芒格的價值投資理念,本質上就是不斷尋找和時間做朋友的有效策略,把它作為思維模型,去找到一定會贏的事。

多元思維模型建立認知競爭力的底層邏輯

事實上,“天道酬勤”的核心不是勤勞,而是勤於嘗試新挑戰。

多積累解決各類問題的經驗,並且學習與不同的人相處。

我朋友提升管理能力的成長過程,抽象出來就是:通過在實踐中不斷試錯,逐步優化改進解決方案,從而提升自身決策能力。

《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深度思考型成長路徑的假設完全不同,它認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不需要重新造輪子,很多問題前人已經發現和總結了高效的方法和規律。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能否從各種貌似新問題的現象中,洞見問題的本質。能夠快速洞察問題本質的人,就能比積累經驗的人,用更短時間找到更好的答案。

深度思考型學習是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通過洞悉問題本質,利用已有規律(思維模型),直擊問題要害的成長模式。它的本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進。

我們可以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不學習思維模型是否可以成功?答案是可以,但概率越來越低。而掌握多元思維模型學習力、具備深度思考力的人,在未來的變化中,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

多元思維模型解決問題的四個層次

而有深度的思想就意味著我們不僅能看到問題的具體現象和解決方案,還能看到解決方案背後的更底層的規律;不僅能夠理解問題表面的原因,還能洞察原因背後深層的原理,甚至能夠看到在一層次思考時是成功有效策略的方法,在另一層次思考時可能反而是負面、有害的策略。

超越答案尋找更底層的思維模型

學習的初級階段往往是關注“具體答案”,而學習更高級的階段關注的是形成答案的思路,即思考答案的過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我仔細觀察後發現,這位老師和別人聊天的時候,有一個不一樣的做法:當彼此聊到快要無話可說的時候,這位老師就會開始提問。他會問:“原來您是××方面的專家,我正好有個疑問可以向您請教一下。”結果,對方一聽到是自己很熟悉的話題,很自然地就打開了話匣子。

通過讀書尋找思維模型的三個方法

讀書是性價比最高的學習方式,前提是我們要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

其實掌握知識的關鍵在思考、練習有價值的解決策略,“點不在多,會用則靈”。

從閱讀改變自己的角度來講:快感不重要,改變才重要。我們能否通過讀書學習改變自己的關鍵是我們有沒有把獲得的思維模型用到生活裡。過去我們把99%的時間用在了閱讀上,偶爾回憶時卻想不起讀了什麼。現在,我們要調整讀書的時間分配:用20%的時間閱讀,80%的時間來思考——我們要怎麼應用獲得的思維模型?

關鍵詞閱讀法可以分為三步:

1.分析確定作者在書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2.尋找書中與核心問題相關的關鍵詞有哪些。

3.這些關鍵詞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它們是以什麼邏輯解決問題的,有哪些有效策略?

越偉大的觀點和道理,就越需要我們深入理解字面意思之外的背景,如果我們不理解其產生的前提和適用的邊界而盲目套用,將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


我們在學習任何一個思維模型時,都應該有一個意識:沒有正確的思維模型,只有適合某種情況的思維模型。任何一個思維模型都歸屬於人類解決某類問題眾多思想中的某個支流。

工作中學習思維模型的核心方法

我們如何在別人沒時間專門教自己的情況下,高效地向他們學習呢?核心方法就是通過做筆記的方式把工作中的隱性知識轉化為思維模型。

《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如果我們能把日常工作中的各種交流、合作中遇到有啟發的地方,都以工作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再深入思考,加工整理,就能挖掘出很多過去自己沒有注意到的思維方式和技巧。

做筆記的目的不是記錄下別人的想法或觀點,而是要借鑑別人的思想和做法,改進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尋找解決問題更有效的策略。

五星筆記法中的五個問題分別是:

1.預判對方要講的核心內容是什麼,為什麼這個內容值得討論。

2.記錄對方講解的邏輯是什麼。

3.這次討論中,我有什麼疑問和啟發?

4.對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給我的啟發點,可以提煉為哪些有效策略(思維模型)?

5.這次討論中給我的啟發,哪些可以立刻變成下一步的行動?我如何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生活裡?

掌握思維模型的實戰方法:超一流學習法

在今天這個時代,如果你有一技之長,只要善用比較優勢這個經濟學思維模型,那麼,你和各種超級人脈建立聯繫與合作的機會是非常多的。

我發現,錯失合作機會的原因往往在於:覺得合作時自己吃虧。

換句話說,在不同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本質就是加入了不同的網絡,擁有不同的機會。

找到價值點,置身於高價值的鏈條上非常重要。因為環境決定了你的眼界和上限。在最差的班級裡做個第一名,是無法與最頂尖的班級裡的不是很好的人能比較的。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同樣一瓶啤酒,在路邊攤上賣2元,在酒吧裡賣20元,在五星級酒店可能賣50元。不是啤酒的能力不同,而是所處的環境不同,價值就不一樣。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加入高質量的網絡。在高質量的環境下,你更容易遇到在這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超級人脈。因此,環境不決定努力程度,但環境會成倍地放大你努力的效果。

加入高價值的網絡後,環境會時不時給你提供一個打開新世界的機會。因此,你的進步速度很可能十倍於停留在低價值網絡中的努力。

可以看看自己身邊是否有這樣的環境,如果皆是一成不變的事物,要思考為什麼是這樣。如果有機會,是否能考慮換個環境。

一個環境是否更容易產生創新機會,其關鍵在於:這個環境是否提供高頻、高質量的信息、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越多元化的要素、越頻繁的交流,就會帶來越多的創新可能。兩個生態系統的過渡地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人脈、信息和資金交流匯合的地方,變化豐富,給人的啟發和成長也是最多。

回到個人生活,對大多數人而言,我們所在的基礎網絡無非是四個環境:城市、工作、家庭、圈子。

我在《好好學習》中就提到,學生考大學選學校的時候,在同等條件下,首選大城市,再來看學校,這是因為你生活的城市決定了你接下來所有境遇的“基礎概率”。

《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通俗地講,當你加入一個充滿正能量、不斷進步、積極努力的群體時,無形中你就會開闊眼界,像高曉松一樣不知不覺地逼自己快速進步。


當然,儘管本節我們一直在強調向超級人脈面對面學習的重要性,但是也必須承認,我們並不是一直都能很幸運地找到這樣的老師。如果不能在現實中和高手建立聯繫,我們還可以退而求其次,閱讀大師和高手的書籍或文章。這個時候,尋找大師的書籍,也算尋找超級人脈。

思維模型的掌握,關鍵不在於記住“概念”,而是要能夠在不同的場景中靈活地應用。記住概念,只是掌握思維模型的第一步,要想靈活地應用思維模型,我們還需要從簡單的“增加記憶頻率”,進一步升級為“拓展學習的維度”。

在實際應用中至少有三種促進多維記憶的方法,分別是情境學習、交替學習和回顧測試。

我們應該借鑑這一學習記憶原理,儘可能地給自己多樣的學習場景。比如,有時在辦公室讀書,有時去咖啡館學習,有時和朋友辦個讀書會,這樣記憶的效率就會明顯提高。

為什麼新手花很多時間分析不出來的問題,專家卻能瞬間得出答案呢?關鍵就在於,專家把很多複雜的思考內化成了直覺。


內化的核心方法其實,要把一個新的認知掌握到直覺程度,核心原理無非兩條:一是用“熟悉”理解“陌生”,二是用“重複”提升“速度”。

方法一:用“熟悉”理解“陌生”

方法二:用“重複”提升“速度”

每天記錄的過程可以發現自己的狀態。從而知道自己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情。

有規律地記錄反思日記能形成系統的檔案,這對我們回顧、覆盤、改進提升認知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只是在遇到問題時,才隨手拿出紙和筆記錄思考的內容,雖然這對梳理當時的思路有幫助,但是這種零碎的、無規律的記錄方法,難以系統保存下來。而我們如果定期、有規律、有格式地記錄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到自己思想方法的侷限性,理解自己思維演變的過程,從而更好地找到自己思維的盲點,盡力避免自己陷入到“無知的自信”中。

《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記錄反思日記給我們的好處不僅有這三點,它還有助於我們察覺情緒、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背後的規律、超越眼前感官經驗有更長期視角等。

要把一種思維方式訓練成直覺,最難的往往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堅持不下去。很多人一聽要堅持進行反思訓練,剛開始決心滿滿,可是真的實踐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經常“忘記”,很有挫敗感,最終堅持不下去,不了了之。

為什麼要具備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國小說家菲茨傑拉德才說: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想法時仍能保持行動能力。”

哪些領域的知識是人人都應該學習的

跨領域學習多元思維模型,不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而是要形成對問題的全局性理解,從而更本質地理解問題。

全局性理解力=多樣的思維方式×豐富的知識層次

有效的多元思維模型體系=解決複雜問題所需的(思維廣度)×(思想深度)有意思的是,思維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互補的。

而在眾多學科中有四類學科是我們都應該掌握的:

1.理解物質世界的基礎學科,如物理學、數學、化學等。

2.理解群體系統規律的學科,如生物學、經濟學、社會學等。

3.理解複雜系統規律的學科,如複雜性科學、人工智能、哲學等。

4.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學科,如心理學、美學、宗教、歷史等。

《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如果從思維方式的角度思考不同學科的價值,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每門學科背後都有一套對應的思維方式,

例如:

·數學發展出用“符號與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

·物理學發展出依靠“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

·進化生物學發展出用“物競天擇”的思維方式。

·複雜性科學發展出用“系統思考”的思維方式。

·現代美學發展出不斷“否定常規”的思維方式。

建立跨學科知識體系的橋樑——看到相似性

我很鼓勵大家多花時間涉獵一些和自己專業看似不相關的領域,看似不相關的背後,卻是人類智慧的相通。通過尋找問題現象背後的相似性,在跨學科知識之間建立聯繫,提煉基本問題,就是我們把不同領域知識橫向建立聯繫的關鍵。

支撐跨學科知識體系的骨架——結構化思維


查理·芒格說:一旦掌握幾十個重要問題的重要分析框架,生活中遇到的90%的問題都能夠用它們來解決。

多元思維模型綜合應用之降維攻擊

如果我們想要升級認知,或者碾軋別人認知的時候,可以主動從更底層卻更高維的角度思考問題,實現降維攻擊,高維打低維。

多元思維模型綜合應用之變換尺度

有時候,我們覺得問題複雜,其實是因為我們太關注眼前的現象了,如果我們能夠從眼前的、短期的尺度中跳出來,換一個尺度重新看問題,問題往往也會變簡單。

多元思維模型綜合應用之聚焦關鍵

多數的日常努力抵不上少數關鍵努力

很多人以為,人生的成長進步是一個逐步前進的過程,一步步發展壯大。因此,一般我們總是認為,努力就是每天比昨天進步1%。現實是,人生是非線性的,人的成長軌跡往往是斷崖式或者拉昇躍遷式的。比如,一個家庭一旦遭遇火災,財產付之一炬,失去了最核心的收入來源/能力,人生境況一落千丈等。而我們也可能因為抓住一個機遇,而徹底改變之後的人生。而有錢人的財富一定不是靠工資日積月累積累出來的,而是幾次非線性的收入。比如,經歷公司IPO成功上市,股票期權價值從一張紙,非線性增長為真金白銀;比如投資的項目,九個很普通,但有一個成為市場的領導者,那麼投資收益也就大幅地增值。

《好好思考》幫助我們不斷精進

尋找關鍵時刻的五原則

所謂“尋找關鍵時刻五原則”,是指判斷一件事情是否符合關鍵時刻的要求要評估的五個維度,分別為:

1.戰略學:趨勢判斷(變換尺度思考)看這件事未來是否有較長期發展的可能。

2.心理學:內驅力原則如果需要自己經常投入精力時,問自己內心是否熱愛和認可。不喜歡的事情,很難長期堅持。

3.系統學:尋找系統的關鍵解(提升認知)長期來看,競爭優勢的原動力來自認知。因此,要思考投入的事情能否增進自己對一些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

4.經濟學:邊際成本/複利效應邊際成本是否能夠不斷降低,或者收益可以有複利增長的效應。也就是說,我們有沒有可能做一件事做得越多,成本越低;或者成本不變,但收益不斷增長。本質上是分析判斷這件事情收益是否有非線性增長的可能。

5.正面黑天鵝(非線性後果)黑天鵝是美國金融投資者塔勒布提出的概念,是指我們生活中發生概率很小,但一旦發生,對我們生活有很大影響的事情。而正面黑天鵝,是指一旦發生對我們有積極影響的事情。以這五個原則思考判斷時,能讓我跳出思考問題時簡單的經驗和直覺,做出不一樣的判斷。

致謝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都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對家人,我心存愧疚和不盡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