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就像是為奧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奧斯卡的口味和喜好

《綠皮書》是一部反映人性的電影,但不該被劃入到種族平權電影的範疇。從故事的主線來說,講述了黑人鋼琴師康唐在世界巡迴演奏會的旅途中始終維護自己的尊嚴,以及與託尼結下深厚友誼的故事,唐和託尼是在互相改變,託尼為唐帶來了更加世俗、接地氣的快樂,唐教會了託尼藝術家的浪漫。其次,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非常嚴重,黑人和白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尤其是在美國的南部,黑人和白人的生活基本上是分隔開的。黑人只能上黑人上的學校,住黑人住的酒店,就餐於黑人的餐廳,甚至就連公交車上也專門分出了黑人和白人的座位。

《綠皮書》就像是為奧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奧斯卡的口味和喜好

故事的開頭,白人託尼是歧視黑人的,儘管他正在為生計發愁,但他仍然將兩個黑人使用過的杯子丟進了垃圾桶。他成為謝利的司機,也只是為了生計。初遇雪利時,謝利坐在高高的凳子上俯視託尼,顯示了謝利對託尼的傲慢,然而謝利又問託尼是否在意為一個黑人開車,又展示了他內心深處的自卑。

《綠皮書》就像是為奧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奧斯卡的口味和喜好

影片的主人公謝利是一名黑人鋼琴家,他本來能夠在紐約拿著三倍於現在的工資,受到人們的追捧,但是他放棄了這些,來到了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南方做巡演,因為他想為自己種族做些事,改變大眾對黑人的看法,就像影片中說的那樣光靠天賦是不夠的,改變大眾的想法需要勇氣。

《綠皮書》就像是為奧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奧斯卡的口味和喜好

影片開場,故事的主人公託尼是一個酒吧的保鏢,負責把鬧事者從酒吧裡趕出去。他的身上有著濃厚的市井氣息,豪放不羈,愛貪小便宜。他會徒手拿著雞腿邊開著車邊啃著雞腿,會當看到地上有漂亮的石頭後撿起來塞進自己的口袋,會肆無忌憚地使用粗俗的語言,會和地痞們蹲在地上打牌。除此之外,託尼對家庭的付出和責任感以及他超強的戒備心和觀察力讓這個角色飽滿了許多。

《綠皮書》就像是為奧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奧斯卡的口味和喜好

不擅長寫信的他離開了妻子和兒子後,堅持以固定的頻率給他們寫信,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是情感的真實流露。片中,唐和託尼博士兩位角色在這場旅行前後的改變,是在預料之中的情節:兩位由完成共同的利益目標,到成為患難之交,互相產生影響。但是角色的魅力卻是不落俗套的,唐矜持高貴,在任何時候都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永遠抬頭挺胸,穿著優雅,哪怕承受了再大的侮辱。

《綠皮書》就像是為奧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奧斯卡的口味和喜好

令人敬仰的態度背後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託尼的粗俗透著可愛,不管是一口氣吃二十六個漢堡,跪在地上玩石子贏錢,還是用不“高級”的文字給妻子寫信。也可能因為他總能“擺平”那些矛盾,魯莽卻也奏效,所以給人留下有英雄氣概的印象。總之,這兩位角色的塑造是電影最成功的地方。人物塑造的真實性,託尼從片頭厭惡黑人,到後來迫於生計成為了謝利博士的司機,到一起南下巡演改變了看法。其中在南下巡演過程中,給妻子寫信,從初始的大白話到後面在謝利博士指導下文字帶有浪漫色彩,都讓人感覺人物存在的真實性。而謝利博士是一個極其有天賦的黑人鋼琴家,片中南下巡演過程中每晚都要喝威士忌,塑造出人物的愁。

《綠皮書》就像是為奧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奧斯卡的口味和喜好

片中在情緒崩潰時,問託尼他既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不夠男人,那到底算什麼,這些都是看似光芒四射的他心裡的悲涼。至於唐,與他有關的感觸我就覺得頗為沉重複雜,他處在黑人和白人之間的風口浪尖,編劇很巧妙的把一個高雅的黑人和一個平俗的白人放到一起形成一種矛盾反差,再加上緊張的種族問題背景,形成一種戲劇效果。正如唐自己說的,他白也不白,黑也不黑,他把自己封閉起來,專心攀登音樂的高峰,孤獨的坐在自己的王座上,周圍環繞著昂貴高雅的雕像。他動作輕柔優雅,永遠昂首挺胸,但他的心其實很脆弱很封閉。他說他是列林格勒音樂學院的第一個黑人學生,那他從小受到的歧視一定數不勝數。

《綠皮書》就像是為奧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奧斯卡的口味和喜好

以至於他之後被白人不當人看也能氣定神閒,不失禮數,平靜的對待。我最震撼的可能就是那段在雨裡的自白,影片的視覺效果做得很好,我超喜歡那些一輛車一條路一片景的佈局,唐下車時和路邊農民的對視也給了我十分猛烈的衝擊,這可能也是後面那段“我哪裡都融不進去”自白的伏筆,但最後唐與自己民族的兄弟通過音樂聯繫到一起的那一刻也算是為這一條線巧妙的收了尾,體驗極佳。

《綠皮書》就像是為奧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奧斯卡的口味和喜好

影片最後給了一個對比,一對夫婦因為一句玩笑話"平安夜來我家做吧"不請自來,而唐雪利是託尼以及妻子真心感激且誠心誠意邀請的人,雖然遲到但是邀請的誠意依然不減。因為種族歧視和所受教育,唐雪利始終活得高傲而孤獨,活得隱忍並壓抑,活得深刻老成卻又不諳世事。因為他的高傲,所以一言一行不容自己越矩,哪怕是一個英語單詞錯誤的拼寫也要糾正過來。

《綠皮書》就像是為奧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奧斯卡的口味和喜好

因為孤獨,所以即使是至親的弟弟也少有聯繫。因為自己遭受歧視的黑人的身份,始終堅持不以牙還牙,而是用鋼琴博士的身份讓自己贏回尊嚴,但是這份非常人的剋制,也讓他覺得窒息而渴望去酒吧買醉放鬆一下。另外,影片重點開始,情節也在此更多地聚焦在唐身上。託尼下車對發動機進行降溫,而唐望向窗外,只看見烈日下在農田中耕作的黑奴。從小接觸樂器的他肯定出身不凡,而這也許是他第一次見到勞作的族人。那是一種我不太能描述清楚的眼神:難以置信黑人如今仍面臨的處境,對黑人普遍生活的同情,對自我身份的質疑,抑或是都有。當他們都停下耕作,放下工具,懷疑他的身份,站立起來一致將呆滯又含些許敵意目光投向唐時,面對這初始的凝望,唐又是否會感到恐懼?

《綠皮書》就像是為奧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奧斯卡的口味和喜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