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全域旅游难点与破题思路

厦门全域旅游规划对象为厦门市行政辖区全市域范围,规划范围为1912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为160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8.5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近期至2020年, 远期至2035年。本次规划是全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下,在全市统一的空间战略规划指引下,确立旅游业在厦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角色,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发展要素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

一、项目难点

(一)发展条件限制

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绿维文旅分析厦门发展全域旅游具有以下几个条件限制:

第一,拓展空间有限。陆域面积中,现状建成区约414平方公里,规划至2035年,划定城镇开发边界670平方公里,相当于远期的城市建设拓展空间相对较局促,内陆腹地相对狭小。

第二, 空间管制严格。厦门市于2014年划定完成生态控制线,共981平方公里,并相应制定配套文件。厦门市空间管理精细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管控模式较为严格,管控范围已覆盖全市域,管控手段较为先进,管控制度配套完善。

第三,城市扩张对旅游的压力。城市建设规模的拓展将使乡村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造成全市资源类型的开发更多转向城市旅游,旅游的层次性受到影响。

(二)发展问题分析

通过对厦门全域旅游发展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要素、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新业态、旅游机制、旅游主体等六方面的现状诊断,绿维文旅分析出厦门全域旅游发展需要突破的几大问题:

一是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产品供给、区域发展、游客分布、游憩结构、要素分布这几方面。

二是游客结构不均衡,包括国内与国际游客比例不均衡、高端游客与大众游客比例不均衡、日游客与过夜游客比例不均衡。

三是旅游产业不完善,产业链条短,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催化作用发挥不够;产业融合度低,旅游与研学、康养等产业融合还需进一步深化、拓展。

四是产品结构不丰富,表现在老景区动力乏力、新景区动力不足;特色类品质项目不足;夜间活动需求与产品供给不匹配;新型业态产业的匮乏;国际滨海性旅游产品缺失等方面。

五是旅游与城市待融合,优质城市环境和服务未转化为旅游产品,对社区旅游、街巷旅游开发不足,无法充分体现厦门城市休闲生活特色,城市建设快于旅游产品开发。

六是体制机制显薄弱,旅游资源隶属不同部门管理,协调难度大,管理体制复杂,管理效率待提高。

二、规划策略

(一)总体思路

1.发展定位

总体定位上,依托厦门的国际门户枢纽地位、滨海花园式城市特征、全球化进程中充分融合的城市文化现象,紧握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国际化、品质化、体验化”的市场需求,以国际滨海花园名城为目标,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推动厦门旅游供给侧改革,助力厦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厦门建设成为集文化体验、城市度假、会展旅游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滨海花园旅游名城及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城市。

产业定位上,将旅游产业定位为城市国际化的形象、动力产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居民和游客共享生活的幸福产业;闽南文化传承创新的窗口产业。

2.发展战略

(1)区域整合:架构“中心枢纽”地位

厦门依托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发展历史及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形成了国际旅游目的地与旅游集散地的双重属性,基于全域旅游的发展突破,两者属性缺一不可,需要同时强化及升级。

(2)空间扩展:寻找“上山下海”空间

基于厦门旅游发展的空间局限现状,依托其山地资源及空间发展优势,修复其滨海城市缺少滨海旅游产品的发展问题,构建“环岛、环湾、环山”的突破发展格局,丰富厦门游览产品,拓展旅游空间。

(3)城市气质:营造“厦门生活”品牌

基于近85%的高城镇化率与厦门独特的生活文化特质,要发挥城市休闲与文化度假的优势,营造“厦门生活”品牌,构建集传统厦门生活与发展中新厦门生活于一体的城市度假体验系统,助力厦门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4)产业融合:驱动“旅游+”融合

旅游会展作为厦门千亿产业链工程中已达标产业,需要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实现旅游十二要素的“国际化”及“品质化”提档升级,增加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形成泛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5)城市风貌:提升“海上花园”引力

充分完善厦门城市形象塑造及全面提升厦门世界影响力级别,使厦门全域实现“国际花园”城市的构建。

(二)空间布局

1.空间结构

基于厦门市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依托山地、乡村、海湾、海岛、城市等多元化空间,绿维文旅构建出厦门“一核、两极、两带、四区、四廊”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其中,“一核”是鼓浪屿国际旅游吸引核;“两极”为集美国际文创旅游吸引极和同安主题娱乐旅游吸引极;“两带”是南部海湾旅游发展带和北部山区旅游发展带;“四区”为本岛城市度假区、海湾新城休闲区、都市近郊游憩区、北部山乡旅游区;“四廊”为天竺山-马銮湾山海旅游发展通廊、莲花山-杏林湾山海旅游发展通廊、云顶山-同安湾山海旅游发展通廊、大帽山-下潭尾山海旅游发展通廊。

2.规划措施

(1)本岛城市度假区

以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为基础,运用“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的规划理念,绿维文旅以全岛景区化、产品丰富化、旅游品质化的规划措施对本岛城市度假区进行布局。

一是全岛景区化,挖掘资源与文化特质,以四大片区构建“厦门生活”品牌。挖掘厦门本岛的本土生活文化特质,结合文化资源与生活场景空间分布,形成“史话厦门”、“文艺厦门”、“慢活厦门”、“时尚厦门”四大功能分区。

二是产品丰富化,利用八类城市旅游空间,实现“主客共享”旅游格局。借助“厦门生活”品牌,将旅游空间向特色生活空间延伸,形成“旅游景区、品牌街巷、产业园区、明星海岸、度假湾区、商业综合体、特色市场、城市公园”等八类城市旅游空间。

三是旅游品质化,完善设施,优化服务,构建小而美、小而精的“海上花园”。主要通过构建立体化游憩方式和特色交通方式、串联生态绿地空间、建设国际化旅游配套设施、优化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实现。

(2)海湾新城休闲区

挖掘厦门海洋文化、海湾风情、城市性格,构建集海湾休闲、娱乐、康养、文创、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海湾新城休闲区。加强湾区与本岛互动、海陆发展互动,协调生态保护与海湾发展利用,以旅游助力环湾空间价值提升,使湾区成为厦门本岛旅游外延的第一增长极,构建主客共享的“魅力海湾”。

(3)都市近郊游憩区

依托该圈层独特的生态、乡镇、特色产业、农业田园资源,差异化整合打造,形成以生态绿地为基底的游憩空间、以特色小镇为载体的休闲空间、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体验空间。

(4)北部山乡旅游区

依托此片区优越的山地生态环境、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以及众多具有传统特色的乡村、民居,引入以汀溪温泉养生产品为依托的大健康服务产业、以四大森林公园产品为依托的大生态绿色康体产业,打造由“天竺山运动度假区”、“莲花山乡村游乐区”、“北辰山康养度假区”、“大帽山农业休闲区”等四大旅游片区构成的山乡生态旅游区。

厦门全域旅游难点与破题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