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应试教育正演变为家庭综合实力的较量?

很多年前,著名西班牙画家戈雅收徒弟的条件是这样的:

“聪明但贫穷的学生,不要学费我也收;

又笨又穷的学生我不要;

有钱但笨的学生我也收,毕竟他们的学费能够供养第一类学生;

至于聪明且有钱的学生,我到现在还没碰到。”

如果戈雅活到现在,估计会如愿碰到这么一批既优秀又有钱的“优质生源”。

1

聪明、家境好比你还努力的学霸们

为什么应试教育正演变为家庭综合实力的较量?


零几年的时候,学校里的顶尖学霸正是戈雅所说的第一类学生,他们往往家境一般,聪明有天赋,异常勤奋。

学生L,父母离异,家境窘迫。文静秀气,异常勤奋,高考全市第一,升入清华大学;学生Z,家庭贫困,考亲友资助求学,高考全省前三,升入清华大学。最烂的学生往往是“官二代”“富二代”子弟。

或许是个案,却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二十年来,社会巨变,学校里的顶尖学霸们,也悄然地发生变化。

为什么应试教育正演变为家庭综合实力的较量?

最近几年,升入顶尖名校的学生,大多是中等以上的家庭环境。而班级里表现最烂的所谓“双差生”,往往不再是过去的“官二代”“富二代”子弟,而是来自于低收入家庭。

这几年做老师的都有共同的体会,越是中等以下阶层的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度越低,越是较高社会阶层的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度越高。学习成绩和家庭环境、父母身份、早期教育的相关性越来越强。

2

家长为择校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

为什么应试教育正演变为家庭综合实力的较量?

医院和学校的工作对象都是人,前者是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后者是促进人们的知识水平。

然而两者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越是好医院,收的都是难治的重症病人,而越是好学校,收的却都是好管理的“好学生”。

好学校喜欢“好学生”。无论是驰名中外的超级中学,还是普通的中小学,他们都孜孜不倦地追求“好学生”。

为了吸引优质生源,他们不惜开出种种优惠条件,包括奖学金、重点班、配备顶尖师资等。

为什么应试教育正演变为家庭综合实力的较量?

道理很简单,只有优质生源能为学校带来升学率、名校率。有了升学率的提升,学校才能获取排名、政绩、利益、资源的提升。

好学生钟情“好学校”。所有的家长和学生都热衷“好学校”。毋容置疑,这里师资优、校风好、学风正、管理严、升学率有保证。所有家长和学生都逃避“差学校”,这里人心涣散、校风差、管理松,升学率无从谈起。

当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招来好学生,更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进入好学校,所以,才有了“考试”这种东西。

为什么应试教育正演变为家庭综合实力的较量?

因此,部分学校录取的学生越来越好;某些学校录取的学生越来越差。结果,少数学校成了“好学校”,门槛越来越高,一位难求;更多学校成了普通学校,招生门可罗雀。

大量孩子无法进入“好学校”,家长又不甘心把孩子送入烂学校。家长为择校付出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越来越高。不是没学上,而是没“好学校”上。

这种状况,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于是,才有了“均衡义务教育”的组合政策。

3

均衡义务教育政策能缓解家长的焦虑吗?

为什么应试教育正演变为家庭综合实力的较量?

义务教育阶段的定位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合理水平的教育保障。在义务阶段过分强调考试竞争,必然导致普通学校的大面积塌陷,进而影响到教育保障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均衡义务教育”的组合政策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如:取消所谓重点校(主要是取消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重点学校);

适龄幼童按学区就近入学,严禁进行入学测试;

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初中招生“摇号”的抓阄制度;

对薄弱校实行资金、师资、管理的倾斜政策;

高中实行“分配生制度”,即把重点中学的大部分招生指标按人数等比例分解到各个初中。

为什么应试教育正演变为家庭综合实力的较量?

核心思路就是通过负向矫正,均衡各个小学、初中的生源质量。

所谓“好学校”的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好生源,公办学校更是如此。

应该说,通过生源均衡,进而均衡各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确实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为什么应试教育正演变为家庭综合实力的较量?

所以,“均衡义务教育”在一段时间内还是收到了一定效果,缓解了家长们的择校焦虑,各校都有好学生,各校都有好老师,没有了过去的重点校,也减少了烂校,大家都是“中等校”,皆大欢喜!

然而,并没有这么简单,博弈还在每时每刻进行着。

4

什么是“好学校”?

为什么应试教育正演变为家庭综合实力的较量?

它的第一世叫公立重点校,第二世是民办精英校,它的第三世会是什么?

让时间给出答案吧。

毕竟人类又处在新技术革命的门槛上——

也许,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将从根本上重构人类的学习形态、学校形态、教育形态。

也许,教育将真正回到它的最初起点: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终身学习。

也许,教育将真正恢复它的最初本心:发现自我,成全同伴,照料世界。

也许,这一天并不遥远。也许,明天即将天明。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