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在何方?


認識許知遠是從《十三邀》開始,這個狂妄、篤定、自由的作家,不管是在熒幕上還是書本中,從未讓我失望。


許知遠,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在何方?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許知遠


“這裡充斥著讓人痛恨的自以為是,以及一個年輕人不知深淺的狂妄。”

這是許知遠的第一本書《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也是他最出名的一本。書裡的篇章是許知遠在星巴克咖啡館、北大校園的男生宿舍等地方寫下的讀書隨想和讀書筆記,充滿了年輕人對人類文明的嚮往,憧憬著融入偉大靈魂散發出的光輝,與此同時,他面對既豐富又單調的社會,一次次剖析自己的內心,確定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尋找自己的歷史座標。書中表現出對個人獨特性的堅持,對封閉、自溺的小世界的警惕,對年輕一代頗有啟發。


許知遠,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在何方?

截圖自《十三邀》


其實我一直很好奇許知遠總是喜歡穿人字拖,沒想到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

“愚蠢的人無法理解拖鞋對於大學的重要性,更不會欣賞那種動人的聲響。學校裡的“著裝整齊”意味著什麼,各種場所對於拖鞋的封殺意味著什麼?大學不是一個普通的社會機構,這裡的人也不需要為一個統一的目標而努力。一些教育者在感慨拖鞋學士的邋遢與不合規範。北大的一位學生穿著拖鞋就去應聘,滿臉的散漫不經。這則故事在成為每年的畢業分配會上的經典反面教材,校方強調畢業生應該如何包裝自己。然而我卻感謝這位可愛的師兄,他出色地繼承了北大的藐視社會規範的自由傳統。

如果有一天,我們看到偌大的校園同樣是著裝一絲不苟,看不到各種顏色的拖鞋在以各種不同節奏拍打地板,這才是一種悲哀。”


前不久看到在姚晨新片《送我上青雲》在讀的分享會上,許老師居然也是穿著拖鞋的,不免有點震驚的同時也有欣喜。他終究還是一如既往的穿著他的人字拖鞋,還不被禁錮於大學裡。


許知遠,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在何方?


乏味的大學

“大學越來越像工廠,流水線生產同樣的產品,生產力在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們的生存空間卻越來越小。分數、出國、賺錢,現在的學生的道路似乎被限制到如此狹窄。他們日益繁忙,卻不知道為何繁忙,我們過多的把大學看成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死亡的知識擁擠了我們充滿活力的心靈。大學也越來越變成一個學習機構,我們在這裡尋找到生存的技巧而不是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所以我們越來越被要求去適應這個社會,而不是保持自己。

20世紀30年代,梅貽琦校長在與北京教育界的閒聊中,自嘲教育界之於政府,好比妓女之於嫖客,因為人家出錢,所以你要符合他們的要求。梅校長實在是不知足,那時大學的尖銳和自主性令多少今天的學者感慨。

而被視作官方組織的學生會成了校園內最大的擺設。根據西方大學的演進歷史,學生會的存在是為了在教師與校方之間,爭取學生的權益,它帶有強烈的民間色彩。但是,顯然中國大學的學生會普遍是學校的附庸,他們無條件地傳達校方的意見。”


正是因為知道年輕時的許知遠免不了對大學的挖苦,但是看過以後仍然不免的得感慨,許多的事變了,但是依然有許多的事被保留了下來,甚至於有些變本加厲。但是許知遠已經是在中國最高學府之一的北京大學求學了,有位教授曾經說過“只有越知名,分數越高的學校擁有的自由才越大。但是這裡已經是這個城市相對來說最包容的地方了可能,它可以容納各種人留在這裡,就像我。”


”十年以來,比我更年輕的一代,就處於這樣一個時代。人們相信體制、資本、統計數字,卻不相信個人意志。大部分人要麼放棄自己對個人獨特性的堅持,要麼躲入一個封閉、自溺的小世界。我期待我曾經歷的迷惘與焦灼,也對他們有所啟發。“


許知遠,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在何方?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是我十分喜歡的一本書,也是我真正開始去閱讀許知遠的書的開始。理性、包容、正確的因素實在太多了這些年,反而是許知遠展現的篤定、自信、偏見、不合時宜更加吸引我。這些年來他的身上仍然存在著很大部分屬於的過渡者成分。對於主流的懷疑,對於自身的探索從這本書中已經可以窺見一二。讚美或許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但是隻有讚美可能會適得其反。屬於過渡者的懷疑、批判、不合時宜也是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許知遠已經堅持了20多年。如果你不喜歡熒幕中的許知遠,那很大概率也會不喜歡書中的他。但是如果你是對他對過往對篤定保有好奇心,那這本書可能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