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蔦屋書店其實也不是一家書店

實體店難以生存,已經成為時下最熱點的話題,電商不斷髮力,房租成本上升,已經把實體商店主的意志徹底催垮了。就在我們快要懷疑人生時,日本蔦屋書店的新零售模式,映入眼簾,新零售典範蔦屋書店,2019年1450家店,銷售額過79億,據說2020年要在上海開店。不過,我們在仔細研究蔦屋書店的經營模式後,我們發現,蔦屋其實不是一個書店。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蔦屋書店其實也不是一家書店


賣書不是賣書籍本身,而是賣書籍裡面的內容和它所表述的生活方式。傳統實體書店都把自己定位於賣場,每個人走進來,就是為了找書和買書的。蔦屋書店的創新經營模式,也都相當於把咖啡、飲食、文體等商品跟圖書混搭經營,期待消費者買書的時候,順便買點別的,書店變成了擁有各類文化產品的一個綜合賣場。傳統的實體書店賣的是產品,最關心的事情是成交,通過營銷通過產品擺放,來吸引更多眼光,而蔦屋書店是給顧客一個空間,希望消費者再次停留,為他們提供一種生活方式,在這個基礎上去轉化和成交,打破了原來書這個產品的邊界,在蔦屋書店裡有其他一切的生活用品買,比如家電,鍋碗瓢盆等等,有了停留消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蔦屋書店其實也不是一家書店

同時,蔦屋書店精準選品,千店千面。在蔦屋書店,你看到的不是按類別規則擺放的書籍,而是“一書一世界,一卷一乾坤”的生活方式。比如意大利食物菜譜的旁邊,會售賣書籍中介紹的意麵、醬料等食材;挪威旅行書籍的旁邊,會擺放挪威的明信片和定製旅行產品,形成蔦屋書店獨有的“書+X”經營模式。

基於用戶數據的研究,蔦屋書店實現了千店千面。蔦屋書店有1400多家門店,每一家門店的定位、設計和功能都不盡相同:

在一個以老年人為主的社區,它會根據老年用戶的活動需求進行規劃設計,處處體現溫暖貼心的服務;在另外一個孩子較多的地區,它就可能裝修得更加明亮一些,設立兒童活動中心,擺放更多兒童書籍和繪本,讓小朋友獲得愉悅的體驗;如果是年輕人比較多的地方,它會變得更新潮、更有活力,規劃成年輕人喜歡的樣子。無論人們去到哪裡的蔦屋書屋,看到的都是極富特色的“唯一”。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蔦屋書店其實也不是一家書店


實際上最為重要的是,蔦屋書店其實是一家大數據公司,在打造用戶生活空間的同時,在30年的積累中,蔦屋書店打造了一個消費大數據系統,目前有6000多萬會員,佔整個日本總人口的50%,蔦屋書店在日本和其他行業的大品牌合作打通了積分系統,到2018年9月,和蔦屋書店合作的企業數量打到940928個,通過他們家的會員購買的商品中路達到1.2億,加油站、便利店、肯德基等,這個就好比中國的支付寶,他掌控了大家的消費數據。現在日本的電影公司要投資什麼新的電影都要先去蔦屋買數據,包括汽車公司生產汽車,因為他把和用戶的關係,變成了一種有價值的數據資產。

蔦屋書店一直被大家定義為新零售的樣本,蔦屋書店其實不是一家書店,而是一家大數據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