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成數萬人噩夢,沒有“絕對安全”,紀錄最大的人造災難

《切爾諾貝利》於2019年上映,在豆瓣獲得9.6分的高評,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開始所人有都以為這只是一場普通的火災,瓦西里作為一名消防員深夜被驚醒出動任務,他的妻子米拉在期待丈夫的迴歸,消防員們到達反應堆開始緊急的救援工作,可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這次爆炸導致空氣中瀰漫著嚴重的核輻射。

這部電影成數萬人噩夢,沒有“絕對安全”,紀錄最大的人造災難

消防員們接二連三的倒下,這項工程的總工程師發現了事情的嚴重性,叫來了負責工程的另外兩位高管,三人剛見面就開始推脫責任,緊急召開會議時三位工程負責人依舊在隱瞞這次反應堆爆炸的事實,謊稱這次輻射並不嚴重。而此時核物理學家列加索夫站了出來,道出這次事故的嚴重性,高層官員立刻接管了這次救援行動,救援的第一步就是滅火。救援時需要接近核輻射濃度極高的反應堆,工人,煤礦工人,軍人都參與了這次的救援,參與救援的英雄們都受到了輻射的影響,大多數人都沒到晚年就相繼去世。就連輻射發生附近的村莊城市的人們都受到了嚴重的波及。

這部電影成數萬人噩夢,沒有“絕對安全”,紀錄最大的人造災難

災難帶來了絕望和痛心,最讓人痛惜和感動的,還是那些善良單純的人民。每次提到切爾諾貝利時,我們總會被高中許多數字,幾萬人死亡,幾十萬人患癌,幾百萬人受災。我們聽的時候只是覺得震撼,可真要把這些數字具體到細節和個體的時候,才能感受真正的切膚之痛。對於這些親歷者而言,“切爾諾貝利事件”是每一寸肌膚的潰爛,每一秒鐘的撕心裂肺,每一對愛人的生死離別,真正發出“切合諾貝利悲鳴”的人,正是這些鮮活又普通的個體。,但最讓人動容的是,在這場浩劫之下,備受磨難的是他們,一往無前的也依然是他們。全片最柔軟也最震撼的一幕,是在隔離區外,許多人已慢慢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部電影成數萬人噩夢,沒有“絕對安全”,紀錄最大的人造災難

遊樂園裡媽媽帶著孩子蕩著鞦韆;噴泉廣場上,年輕父親的肩上坐著笑顏如花的孩子;中年的妻子正浪漫的撥弄著丈夫的頭髮;最後是米拉,她失去了丈夫和未出生就死亡的孩子,在商場開啟了小店鋪,儘管孤身一人,但與好友相見時總會爽朗一笑。他們都是這場災難的倖存者,他們管不了政治的風譎雲詭,也對飛來橫禍束手無策,但是他們並未就如此放棄幸福的權利,在一片廢墟之上,他們又建起了新的家園。在人間煉獄的旁邊,他們努力用微笑勾勒出天堂的樣子,這其實就是生命的張力和人之為人的尊嚴。我們從來沒有低估天災人禍降臨時人類有多麼渺小,我們也更應相信,在浩劫之後,生命之張力和韌性有多麼的頑強。

這部電影成數萬人噩夢,沒有“絕對安全”,紀錄最大的人造災難

我們歷經磨難,我們生生不息,這才是《切爾諾貝利》最柔軟也最動人的地方,最後向這場災難中所傳出來的善良和正義致敬,向那些在一路荊棘中,不忘砥礪前行的人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