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身边的“非理性”陷阱

【导读】当遇到似曾相识的东西,大脑就会处于不设防状态,这种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认知放松”。

而别有用心的人会刻意为你制造一些不需要动脑的环境,让你掉进一个个被设计好的“非理性”陷阱。
全文约3000字,看完需五分钟左右


01一心二用的秘诀?

最近在公司的一位美术妹纸的感染下,我迷上了边处理事情边听鬼故事。

记得去年有位朋友(女王)问过我:“你边听歌边看书能看得进去吗?我是不行,我一听歌就会很专注地去留意歌里面的东西,完全没心思去看书了”

我想,我能做到边听其他东西而又不干扰干正经事的原因,应该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启动了两个互不相关的系统

这俩系统一个负责逻辑思维,专注处理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精力来应付的事情;

另一个系统负责处理直觉思维,可以在同时期处理一些不需要怎么动脑,只纯粹接收信息的事情。

两个系统可以并列进行,互不干扰。

当心!身边的“非理性”陷阱

系统一与系统二

为什么女王不能做到边听歌边看书?因为她爱好唱歌,听歌时大脑就不知不觉地调动逻辑思维系统去分析歌曲里的音乐元素了。

碰巧看书也是一个需要调动逻辑思维去思考-吸收知识的事情,“带宽”挤爆了,自然就做不到一边听音乐边看书。

我却刚好相反,高度专注的是处理手上的事情,鬼故事则是作为一个聊以解闷的一个方式,两个系统并列运行,自然就能做到一心二用。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上文所说的“两个系统”的概念是来自《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该书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出我们的人脑是分为两个系统的,即系统一和系统二。

前者负责直觉思维,后者负责逻辑思维。

当心!身边的“非理性”陷阱

逻辑&惯性思维的转化

打个比方,我们骑单车的时候要讲求一个动态平衡,这样整个自行车运转系统才不至于倒掉,这里面有多项元素是需要我们去维持。

譬如速度,自身倾斜度,双手把控车头的角度,整体的幅度等,需要综合这些元素进行一个整体平衡才能使自行车系统运转自如。

但,骑自行车的同学可能都有以下感知:

“啊?有这么多东西需要注意吗?我怎么完全没感觉”。

这是因为在我们骑车过程中,身体大脑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入了系统一,调用了直觉思维来处理这些事情,这并不需要经过大脑逻辑思维的严密计算,所以自然就感受不到自己在做。

想想你刚开始学习自行车的时候,是不是会小心翼翼地注意这些参数:紧盯着双手控制方向,身体小心倾斜害怕跌倒,时刻把控骑行的速度,防止身体偏移。

因为你对骑行尚未熟练,所以不能纳入惯性动作(直觉思维),大脑才需要小心翼翼地处理这些事情。

而当你已经轻车熟路后,原本需要调用系统二处理的东西就可以交给系统一来处理了,这时你甚至可以边骑车边聊天。

当心!身边的“非理性”陷阱


02大脑也爱“蛇王”(偷懒)

我们的大脑是很爱偷懒的,因为大脑的运行非常耗能量。

在远古,原始社会的物质很匮乏,如果人类一直启用这么高的耗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是很难维持生存的,所以千百万年的进化中,我们的大脑进化出一套节能机制。

这套机制就是:尽量能不动脑筋就不动脑筋。

认知放松

把熟知的东西装载进缓存,那么在下一次在遇到相似的事物时就不用再启动脑力去识别了,调取缓存、检索出旧的认知就行,这就是将逻辑思维换成为直觉思维的一个过程。

当遇到似曾相识的东西,大脑就会处于不设防状态,这种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认知放松”。

当别有用心的人为你制造一些不需要动脑的环境,也就是不需要调动系统二的环境,使你达到“认知放松”,那么你的大脑就会降低警惕,从而掉进一个个被设计好的“非理性”陷阱。


当心!身边的“非理性”陷阱

03奥义·温柔操控术!

超市的“操控”招数

譬如很多商家,像超市,就是把人类这些非理性心理玩得炉火纯青的地方。超市里类似4.99元定价策略大家很熟悉吧?这种加一分钱就变成了5块的商品,但其实实质就是卖5块钱。

当我们的大脑接收到4.99元这个标价时,由于认知放松,大脑会偷懒地将数字转化为4块钱,然后不觉地掏腰包购买了。

有调查表明,这种定价策略会比老实的定价策略购买率会高出32%。

再如薄利多销的商品,超市一般会将其摆在店门面的最外围,而且大打横幅,甚至开音响喧嚷。这其实是一个引流策略。

目的就是告诉接收者的大脑,店里有很多极其优惠的商品,折扣力度大。

当大脑看到缤纷满目的折扣信息,马上被麻痹了,从而产生了进去的欲望。

而超市利润最大,最挣钱的商品,一定是摆在和你视线平行的货架上,让你最方便地拿到。

当心!身边的“非理性”陷阱

之前有调查说,大部分超市会将自己最想卖的或快过期的商品放在货架中间的1.5-1.7米处,也是利用大脑的偷懒心理,因为这样大家一抬手就能拿到商品了。

超市打折力度最大的,一般就会放在货架的两侧,这样,大家就在寻找打折物品时把整个货架都浏览了。

玩得更深的一招,就是在价格上“拆东墙补西墙”。

商场会设计一套极其复杂的定价策略,我们经常看到超市挂的横幅"天天低价"、"疯狂大促销",制造非常吸人眼球的效果。

但实际上我们又被超市玩弄了。

怎么说呢?他采用了心理学上称为"晕伦效应"的策略。

也就是通过一大堆的定价策略把消费者搞得晕头转向,混搅信息,而方便商家在其他定价上进行偷龙转凤。

我居住的小区里面有家某连锁超市,前两年就是采用了这套策略。

如在一些价格透明度比较高的商品,在定价上会进行一定的让利,制造出“我们这家商店很便宜”的假象,来蒙骗我们的大脑。

我记得当时可乐、冰红茶、奶茶这些通常外面卖3块的饮品,这里就卖2.5元(甚至经常会搞一些特价卖到2块钱)。

大脑由于偷懒,所以就会得出“这家店这么多东西都很便宜,那么店里的所有东西都会很便宜”的结论。

殊不知在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商品,如毛巾,杯子这些透明度不高的商品,商家再定高价钱,在一片混搭的定价策略中,悄悄地就把钱赚了。

当心!身边的“非理性”陷阱

游戏的“操控”术

同样,游戏行业也是玩非理性心理的高手。

现在的商业游戏几乎都是免费玩的,先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玩法把你吸引进来。

再隔三差五的给你发个大礼包,刺激你每天在线。当你玩到一定程度后,你就不轻易流失了,因为你花了时间,这时流失是有成本的。

而在这时,高明的设计师就会通过一些设计点让你产生攀比心态。

譬如排行榜、段位,这些设计玩王者荣耀的朋友应该相当熟悉了,这是设计师特意为你准备的,为玩家树立游戏内追求目标。

设计师们紧紧抓住我们大脑的虚荣需求—我们需要在真实世界/虚拟世界里刷存在感。

所以通常游戏都会通过接入好友关系--譬如游戏内的好友,或真实世界的朋友(微信,QQ),这时候你们就产生了攀比和互动的需求。

你与好友们可以一起组队、pk又攀比大家的操作技术,排名,皮肤等。

而你自己在游戏内也是有自己的追求的。这时候游戏公司再设计一些点让你乖乖掏钱,是非常轻易的,因为你已经被他吊住了。

因为大脑偷懒,你一直在被游戏公司利用你的“非理性”操控着你,牵着你往他的预期目标上走。

当心!身边的“非理性”陷阱


04写在最后

大脑不设防,导致我们会不断地掉进一个接一个的“非理性”陷阱,这是系统一-直觉思维的一个致命缺点。

那些处事方式喜欢跟着自己直觉走的人,往往不爱调用逻辑思维,往往也难以成长,因为他一直活在自己的经验里。

我们需要多学习、多成长,不断地迭代自己的认知,并且需要多调动逻辑思维去处理问题,这样才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先写到这儿,谢谢大家观看。

当心!身边的“非理性”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